□戎国强
在各种“围观”事件中,官员的提拔、任职一直是热点。原因太好理解了:官员掌握着社会资源,也就等于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决定着民众的命运,而民众却对官员的提拔、任命没有多少发言权、决定权——两者的严重失衡,导致民众对官员的提拔、任职异常敏感。最近一例此类事件,主角是一位25岁的女镇长,任职不久的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镇党委副书记牟阳。工作3年即被提名为镇长,3年跨越了一些人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网友很快集体围观。于是,“官二代”、“潜规则”、“违规提拔”成了部分网友的集体想象。
这起围观事件,是9月9日的微博爆料引发的,而宜都市有关部门发布的牟阳任职公示是8月8日公布的,也就是说,有关部门的“公示”并没有能够消除网友的疑虑。昨天,新华社播发了记者的调查结果,回应了“官二代”、“潜规则”等质疑,等于给牟阳又做了一次“补充公示”,多少能够起到平息舆论的作用。不过,宜都市有关部门是不是觉得新华社帮了自己,还很难说。因为完全可以这样想:让他们质疑去,反正我们公示过了,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我们当然不能断定宜都市有关部门人员就一定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待公众舆论的态度,却是不用怀疑的,不然很难理解类似事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
从网上转载的新华社报道后面的跟帖看,一些人的断语显然缺乏依据,显然不了解实情;但不是他们不想了解,而是无从了解,无处了解。等到公众有机会了解某个官员了,往往是他“出事”了,他的各种恶行丑态才暴露出来;他“进去”了,开始说真话了,人们通过“悔过书”才了解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一切都在事后;这时候,观众的进一步质疑,如此劣迹斑斑,怎么还能提拔、晋升?提拔他的上级有没有责任?但是,这些质疑同样得不到理睬。现在有一种现象很普遍:某个官员因“出事”被立案后,当地媒体很少有案情进展的报道,往往是外地媒体的报道被网络转载后,当地民众才看到。民众不能不怀疑,这是有关部门想回避民众的视线。
各种“围观”事件多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的做法与民众意愿未能实现“对接”。“对接”是需要动力的,最好的动力是:你不做好“对接”,就不要做官。但是现在显然缺乏这个最好的动力。既无“对接”,便无沟通,你围观你的,我做我的——对立情绪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从我们目前经历的种种来看,一些人并不在乎社会被撕裂。
(据9月18日《钱江晚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银军记者曹海峰)9月22日晚,西区公安分局在辖区开展集中统一清查行动,治安、刑侦、交通、特巡警等警种联合,以设卡检查、主干道警车巡逻和派出所属地清查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网吧、废旧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