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皓
我们正处在媒体事件时代,所谓媒体事件,既包含突发事件,也包含常发事件。这些事件虽不一定因媒体而起,但都是因媒体而放大了影响力,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身处媒体事件时代,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有可能卷入其中,处置不当,都会受到影响和伤害。
当今社会,媒体事件的处理、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更是政府官员的必备素养。在媒体事件的处置中,我们一些政府和官员抱着“做了再多的工作,经不住网络的炒作”,“防火防盗防小报”的心理,采取躲、吵、封、抓、告、怨等下策,表现出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突发事件发生后,过去我们往往不愿公开,怕媒体添乱,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2003年“非典”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就是深刻的教训。
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节点更多、范围更广,想要堵住信息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如果没有被摆在重要位置或处置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本身,还会引发新的次生灾害。政府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真相和政府救灾举措,引导舆论,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为事故的处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监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是腐败行为会迅速被曝光,二是各种不正之风难以掩饰,三是传统的潜规则和陈规陋习无法面对公众质疑,四是政府处理问题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做法必须接受问责。不管我们的官员是否愿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媒体、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有人说在网络中,官员成了弱势群体,这反映了网络监督的力量,只有在网络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我们的官员才能真正从“主人”回归到“公仆”的本来地位。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我们当充分认识到,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反映,眼前可能会让相关政府、官员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它能揭示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福州11月10日电(记者康淼)11月10日晚,福建公安机关通过台北至福州直航班机押回潜逃台湾的大陆犯罪嫌疑人钱建南。这是自《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签订以来,台湾警方首次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