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这两句话吗?“先有青石津,再有汉金城。”“先有西固,再有兰州。”这是兰州史学界流行的两句行话,人们从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中,就能体味到黄河古渡“青石津”,在兰州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青石津,古时候称“鸣雀峡”。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青石咀村。它与西固区八盘村隔河相望。由于这里山环水抱,地势险要,成为西汉以后,横跨黄河最险要,最雄伟的古渡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渡口背靠的青石峡口处,修建了一座宽约20米的青石关门,当地人叫做“关门子”。一关孤悬,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青石关建关之初,有位诗人曾在青石关的关壁上题了一首藏头诗。诗曰:
青石壁上建庙宇,石地众姓来烧香;
关内金花保平安,渡水过河保安康。
这首打油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青石关渡”。这个“关门子”在上世纪50年代修兰青铁路时拆毁。如今在古渡青石津原址上竖一通形似骆驼的石碑,碑面镌文曰:“青石津,西汉名渡,山多青石而得名。古为军事要扼,丝路锁阴,渡旁战事多起。至明清仍为直达青(海)新(疆)要津,咸丰十年,建青石关城,有一夫闭关,全渡紧锁之雄。”
这通石碑为何造一骆驼之形状?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相传,在青石咀对面的黄河中,有一块巨大的礁石,这块礁石酷似一峰卧着的骆驼,人们把这块礁石称为“骆驼石”。这块骆驼石,它能随着黄河水量的大小,或沉没或裸露于水面。当黄河水量大时,这块骆驼石就沉没在水下,成为了暗礁;当黄河水量减少时,它就会露出驼峰,驼身,所以它也是测量黄河水流量的一种标记。
青石关背依高山,因这里的山崖裸露的山岩呈青灰色,所以亦称“青石山”。青石山因山多青石,而且形象酷似雄狮,故民间又称其为“青狮山”。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天雄狮来到黄河岸边饮水,翻身打了个滚儿,便形成了黄河岸边这一片青秀的滩涂。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传说!
凭水设关,临河筑城。这是古代争战时的一条规律。何况是在连接东西方的丝路古道,黄河古渡处,怎能不在此设渡筑关呢?青石津对面的河口八盘就成了历史上最为理想的船只停泊码头。不仅可以通商,而且也是兵家亦攻亦守,占尽地利的必争之渡口。
据《史记·嘌骑列传》所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4年)霍去病奉命“将万骑,出陇西”,从今天的河口一带,将兵马粮秣,西渡黄河,在河口南侧,数次北渡黄河,出征河西匈奴。至祁连山,两次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汉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大将赵充国奉命攻击西羌,“至金城,领兵满万骑,恐为虏所遮……遂依次尽渡。”打败敌军。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吴三桂谋反,兰州守备响应叛乱,杀害了地方官。拆去了兰州城里的镇远桥,妄图据险固守。一时间朝野震惊。甘州提督张勇急令西宁总兵王进宝率兵讨伐。军队到了青石津对面的八盘村,发现河水湍急难渡,对岸又有叛军把守,情况十分危急。当地人朱应昌叔侄二人闻讯后毅然拆掉了自家的房屋,用房梁、木椽扎成木筏,冒死于半夜潜渡官兵,渡过黄河。很快击败了兰州的叛军。之后,朝廷嘉奖朱应昌叔侄义助官兵之功。他俩坚辞不受官爵,只接受了一些河湾田地的赏赐……
随着兰州经济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青石津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一时间客商云集,经济一片繁荣。那时候要渡河的牛、羊、马匹、骆驼,以及柴米油盐,丝绸瓷器等物资,都由八盘乘船,摆渡到黄河南岸。到解放前夕,八盘村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是靠搬船摆渡,维持生计。至今在八盘村还有一条叫“船巷子”的道路。
“古渡不古”。青石津渡口,近百年来一直有船摆渡。直到1948年左右,八盘船泊摆渡才逐渐停止。后来在古渡口附近修了一座吊桥,一桥连通了黄河南北。更有趣的是青石咀村的居民,他们的方言俚语,乡风民俗、生活习惯完全和河口人一样,这和青石津古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村子,历来都十分友好。
“古渡茫茫野水屯,客来无路辨前村”。今天我们在观赏百里黄河风情的同时,是否也可到河口乡八盘村来,缅怀一下青石津古渡的雄姿和风采,看看千年古渡青石津的今生,听听当年拉船的号子声,领略一下深厚的黄河文化。这里才是兰州的根的所在。
新闻推荐
看亮点找差距,鼓干劲促发展。11月8日、9日两天,城关区组织各街道部门的负责人近200人,早出晚归,下社区、入园区、进单位、到工地,零距离观摩感受了今年全区在促进就业、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