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江潇
21日一大早,西区凉风坳山上,26岁的农民小伙谭俊正带领着一批村民切割钢筋。
在西区格里坪镇新庄村,说起谭俊,村里的干部群众对这位带领大伙儿致富的80后年轻人无不啧啧称赞:“谭俊是村里一个搞建筑的能手。”
谭俊搞建筑多年。他勤劳肯干,爱动脑子,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发达户”。当他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看到新庄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无法照顾老人,谭俊决定带领村民在家致富奔小康。
2006年,他召集一些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的“三无”年轻村民,带领他们一道打工。一项大工程最多时有100来人,俨然是一个大集体,这些村民靠打工,每年能挣万元以上的收入。
“割钢筋,一天能挣150元。”新庄村6社村民陈伟告诉记者,8月初,自家的1亩多地因丽攀高速公路建设而被征用拆迁,每年少了几千元收入,加之母亲有病,一家三口的重担落在他一人身上。谭俊知道陈伟的情况后,每次有活都把陈伟带上,还多发些工资给他。
“这支队伍年龄都在20至25岁间,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跟随我在附近打工,又可及时照顾父母。”谭俊说。
通过几年的务工,一些村民家中有了积累,逐步富裕起来,有的买了摩托车,还有的盖起了楼房。
在外闯荡中,谭俊深深体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是致富的法宝,他积极为这支队伍充电,为他们报夜校,学习焊割、研磨、电工等技术。
“想成立一个拆迁公司,让这支队伍变得更加庞大,让他们更有生活保障。”谭俊自信满满地规划着往后的路。
新闻推荐
■高延萍每到订报的日子,人家是订报的找上门,而我是主动找送报的订报。我是有点迫不及待,怕错过订报的最佳时机,因为报纸给了我太多的乐趣。退休之后,回到家里,第一天早上就感觉到似乎缺了什么,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