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际 今日美国 今日韩国 今日日本 今日俄罗斯 今日加拿大 今日澳洲 今日意大利 今日英国 今日法国 今日德国 巴基斯坦 今日新加坡 今日大马 今日菲律宾 今日越南 今日泰国 今日柬埔寨 今日印尼 今日缅甸 今日印度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际 > 今日日本 > 正文

同样是一天 上班和放假为什么感觉不一样长?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0-08 17:52   https://www.yybnet.net/

“七天长假一转眼就过去了,今天又是漫长的一天……”

——这应该是许多上班族节后回归的心声。

注意到没有,时间在这一句感叹里变得很奇妙,七天的长假我们觉得过得很快,上班的一天却觉得无比的漫长。

这当然是我们真实而具体的心理感受,可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明明与事实不符,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受?又是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会投射在时间上?

细究起来,其实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有一些有趣的心理效应,而这些心理效应背后,或许还是更为深刻的、基于生存本能的缘由。

所以上班第一天,我们请哲学教授徐英瑾来认真回答一下这个关乎上班族心理健康的问题。

来源 | 看理想APP《用得上的哲学》

讲述 | 徐英瑾

1.我们可以抓住“现在”吗?人类的心灵是怎么把握时间的?

时间这事在哲学里面的确经常被讨论,因为这问题听上去特别麻烦、特别难。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个重要哲学家,就说过一句话——时间这东西太玄妙了,当你抓住“现在”这个刹那,说“现在”,“现在”就在你刚才的发音当中过去了。

它像一个几何上的点。我们知道几何上的点构成了线,线又构成了面,原则上这个“点”是能点出来的,但是“点”本身是没有任何空间面积的,它也是没有任何延长的。

所以,时间也是这样一个“几何点”,没有空间面积,它就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

这种观点是不是在心理学上能够站得住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就觉得,我们平常也未必会用这种纯粹几何学的观点来看待“现在”这个词。

我在看理想的另外一档节目《暧昧:给日本脑洞一个哲学解释》里,提到一个概念:日语当中的“Ima”,写成汉字是“今”,但它应该翻译成“现在”,日本人所说的“现在”就不是一个“点”,它是一个绵延的状态 。

所以日本人有时说,“现在我要做XX事”,有可能这个“现在”会延续五六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都有可能,是跟着做的事情来定的。

所以,奥古斯丁对于“现在”的这样一种几何学化的、点化的观点,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

在《用得上的哲学》前面一集讲空间的时候已经说过,我们在“认知地图”里面描绘出的空间,和我们真实的外部物理空间不是一回事。

我前不久在日本北海道旅游,去了一个叫函馆的地方,在那里看到以前的日本人所画出的一幅地图,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它把北海道画得很大,把日本的本土也画得非常大,但是这张地图上,整个中国、亚洲的其他地方画得都很小,美洲都是在边缘处,特别小,这完全和实际尺寸不一样了。

但我仔细想想,这倒也未必是北海道人自大,可能是另外一种心理机制,就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地方是你的家的话,你对它的情感投射就会比较多,那些遥远的天涯海角管你什么事,你自然就会画得比较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去画一个地图的话,是不是也会这样?

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内部的时间状态,和外部用钟表所记录的物理时间,也不是一回事,我们心灵把握时间的方式,不是按照钟表把握时间的方式来进行的。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些关于时间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学效应能告诉我们,我们的心灵是怎么把握时间的。

2.人类心理是如何“扭曲”时间感的?

第一个效应,就是所谓的 “远近混淆效应” ,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望远镜效应”。

在时间里面就是这样的, 有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一段时间了,你怎么就觉得是历历在目呢? 比如,我已经毕业工作很多年了,怎么就觉得我昨天刚刚从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呢?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远的事情被拉近了,好像从一个望远镜往时间之流里面看,那个事件就放在你面前了。

反过来也是这样,一些比较近的事情倒有可能会被拉远。

有些事情是一天前发生的,但是你会觉得这件事情离你蛮远的, 人家问你到底是一天前还是两天前发生的,你说两天前,然后一查日历,是一天前。

远的事就特别近,近的事就特别远,就叫远近混淆。

另外一个叫 “长短混淆效应” 。

有一个时间段实际上是蛮长的,问你有多少时间,真实答案是五分钟,你说四分钟。

反过来说,有一个短的时间段你可能倒会说长了。“吧嗒”一个声音,我问,刚才你听到那个声音持续多少时间?实际的答案是两秒钟,你自己估算是一秒钟。

长短混淆,就是长的估成短的,短的估成长的。接下来一个特点——时间如果和更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你就会觉得时间变得更长。

比如,你在一分钟里面做六件事,和在一分钟里面什么事也没做,你就会觉得,前面的一分钟要比后面的一分钟要长得多。 有可能在战场上一分钟就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了,这一分钟很多士兵肯定会觉得时间延长了,因为这里面不仅发生的事情很多,而且发生的事情还关乎人的生死,这可是大事。

同时还有一些别的效应。你某个任务完成得不太好,或者干脆就是搞砸了,你就会觉得,这件事所占据的时间是特别长;但是,如果你做这个任务本身有很强的企图心,你一定要把它做好,同时做得还比较顺,你就会觉得这个时间过得非常快。

另外,声音和视觉所给出的感受也不一样,同时让你听一段音乐五秒钟和看一幅画五秒钟,你会觉得音乐的五秒钟要比看画的五秒钟更长。

讲了这么多道理以后,好像隐隐地就感觉,前面所说的这些关于时间的心理学效应都差不多,它背后可能有一个总的道理,总的道理是什么?

我觉得分两点,一点是,我们的心理系统会把物理世界中时间的远近和长短之间的对比度变小。本来时间的远和近、长和短之间的对比是比较大的,我们的心理系统尝试着把它变小。

其二,我们的心理系统是尝试着按照在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数量,来衡量时间的长短的。如果这个时间里面没发生什么事,我们就会把时间给缩短,如果它发生了很多事,我们就会把时间给估长。

比如我刚才所说的,为什么同样听五秒的音乐和看五秒的画,你会觉得听音乐更长?道理就是在于音乐里面有变化,而画不一样,画是静止的,它就停在那了,因为变化了就导致事件增多,而事件增多就让你觉得时间变长了。

3.把握时间的目的:为了生存,为了解决问题

讲到这一步,大家就要问更深的一个问题了:我们的认知系统为什么在感知时间的时候,有这么一种灵活性呢?它的根本道理在哪儿?

这个道理也比较简单,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对于时间的把握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纯粹地把握物理世界本身。

那为什么一种以做事情为指向的时间把握方式,会导致刚才所说的这些效应呢? 为什么这些效应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做事呢?

这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心灵就像一个仓库,要放很多东西,仓库的特点就是 “易取” 。

举个例子,整理书有两个不同的原则,一个是按照学科来分,图书馆都是这么分书的,但是自己家里面未必是这么分,家里分书有其它的原则,就是易取性原则。假设两本没什么关系的书,一本是《资治通鉴》,另外一本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科差得蛮远的,你有可能就会出于某种特殊的理由,把这两本书归到一类,比如因为这是高频率的书。

记忆也是这样,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非常遥远,十来年前,但是这件事对于你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因此这件事情就会被你反复地提取或者说记忆,所以你自然就会把这个事件和现在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给拉近了,你就会觉得远的比较近了。

反过来说,有一些近的事件反而会变得稍微远一点,当然也不会远到很远去,客观上也是因为有一些过近的东西,你倒反而要和它保持一段距离,否则你的脑子就要搞乱了。

而那件远的事情,你之所以胆敢把它拉得近一点,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很远了,你把它拉近了,又能近到哪呢?只要你的认知不出现障碍,你不会把十年前的事当成是前一个小时的发生的事,你只会觉得那件事情栩栩如生地体现在你眼前,这是一种现象学体验,但是你对于它大致的时间定位,还是放在过去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方便自己的信息提取。

有人说,为什么长和短之间,长时间要估得稍微短一点,短时间要估得长一点?这也是为了心灵仓库物料摆放的方便。

比如所有的箱子,极长的箱子、极短的箱子、扁扁的箱子、高高的箱子,怎么垒?你当然是希望这些箱子彼此之间的规格稍微统一,这样你容易安排。所以,我们在处理不同时间段的时候,就会做这样一个小手术,让长时间变得短一点,短时间变得长一点,我们心灵就容易把它组成整整齐齐的模块,方便心灵仓库对它们的储藏。

有一个现象就特别容易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解释了——如果一段时间里面发生的刺激非常密集,发生的事情特别多,为什么就会把这段时间估得长一点?

因为时间是用来装事情的,时间只是事情的一个外衣、一个胶囊,如果事件膨胀了,这衣服也得胀是不是?如果这里面没有装什么事件,它就会缩掉,所以你就会觉得时间变短了。

请注意,时间本身只是作为储藏事件的一个工具存在的,所以事件本身的密集度,会对时间的长短构成极为直接的影响。

很明显,时间随着事件的重要性,它自身的长短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心理学效应是能够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对于我们的生存,或者对于我们更重要的事情上面去。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做砸了,那么你对于这件事情的时间体验会变得稍微长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的心智结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因为如果你做得特别顺的话,你只要重复这样一个模式就可以了,如果你做砸了,而且这件事对你又很重要的话,这件事情在你的脑海里占的时间长了,你的大脑就会用更多的资源去反思:这怎么做砸了呢?它怎么就做砸了呢?

你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才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将来你再次做这种事的时候,弄不好就能做成了。

你要把资源用到刀刃上,这就是“刀刃”。

我个人认为,从时间问题出发,能够对很多更宏大的问题进行讨论。你可以发现,在一个更宏观的维度上,刚才所说的这些心理学效应,也可以在历史意识里面体现出来。

比如,某一个王朝太平盛世,过了二三十年,历史书上没什么记载,你就会觉得这段时间过得很快; 如果它进入了一个变乱的快车道,很短的时间里面群雄并起诸侯混战,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事件 多如牛毛,你就会觉得, 这里的一年两年就被事件给撑长了—— 因为事件是时间的身体,时间是事件的衣服,身体膨胀了,衣服也会膨胀。

4.把握时间的原理可以主动加以运用

这些内容,显然也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有很大的关联,也是一个用得上的哲学。

比如,一个男孩子希望女孩子对约会有比较好的印象,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你给女孩子准备的节目丰富一点,两个小时里面多安排几个项目,这样对这个女孩子大脑皮层的刺激就会更强烈一点,这个事情就能印到她的心里面去。这就是一个心理技巧。

或者,如果你在等着吃寿司,排队等位的时候你要让时间快点过掉,怎么办呢? 也可以使用刚才的技巧。

不要在这个时候去做特别难的事情,比如一个游戏非常难通关,你现在还尝试着在手机上再玩玩这个难通关的游戏,你会觉得更无聊,更加有挫败感,这时候你得执行一些认知负担比较低的任务,玩一些特别容易的游戏,马上就能过关了,这时候能够增加你的心理愉悦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总而言之,关于时间的事情是非常奇妙的,今天也只是管中窥豹,讲了一些小小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是有用的。

作者介绍

徐英瑾。曾赴意大利罗马慈幼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加尔文大学访学,专长分析哲学史、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及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比较研究,代表著作《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斯根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等。目前已在看理想上线《暧昧,给日本脑洞一个哲学解释》及《用得上的哲学》节目。

内容编辑:陈皮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王员外的乌托邦 传统绘画中的 私家园林

日本园林借鉴中国园林甚多,但最终花开两朵,路分两条。日本园林更适合一个人独坐在房屋外廊上或是寺庙的建筑中,凝望着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同样是一天 上班和放假为什么感觉不一样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