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A19~A21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身边都潜藏着演技高超之人,微信朋友圈也是个藏龙卧虎的小舞台,分分钟刷新着我们的想象空间。现如今,朋友一词也越发广义,有了微信朋友圈这个平台,对于很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动不动就加个好友,一个个的小关系网就如此建立起来,里面也装着行行色色之人。
晒加班、晒旅行、晒美食……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总有这样爱晒一族,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朋友,背地里发起朋友圈来,简直是“戏精”附身。就拿晒加班来说,其实同一时间有多少同事都在埋头苦干,然而干得多却赶不上“戏精们”会演啊。一张深夜办公室的照片,再配上几句励志语,一个优秀员工的人设就这样营造出来了。
还有一类则是虚假微商,自从做了微商后无数“灰姑娘”都变成了“女神”,自己和自己聊天,回头客多到忙不过来,拉下线,秀业绩,生活穷得只剩下钱了,晒年终奖,一辆玛莎拉蒂算不了什么。不过,毕竟好多台词都是套路,道具也是分分钟能被拆穿,假的真不了,那些骗人的把戏是逃不过火眼金睛的。
花式秀恩爱、深夜发“鸡汤”、无底线刷屏的代购派、全天下只觉得自己最美的自拍族……所谓“戏精”是指演技高超的演员,而当下,则是“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不过“戏精”再多,我们可以选择屏蔽也可以选择远离,人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这才是友谊长存的倚仗。
你的朋友圈里,也有“戏精”吗?对于朋友圈里的“戏精”表演,你觉得十分有趣、十分无聊还是十二分的虚假?一起聊聊吧!王悦
朋友圈里的“戏精”三阶□黑付付
曾几何时,“戏精”这个词成了雅俗共赏的流行词。所谓的“戏精”,指的是生活中一些“演技高超”的人。比如每月拿几千块工资,却总是跟各种豪车合影,把自己包装成白富美;生意不景气,却乐此不疲地自己制造“付款记录”和用户五分好评;明明肚里墨水不多,偏偏要经常晒用繁体字写就的三行短诗……假装很富有,假装很恩爱,假装很忙碌,假装很深情,假装有文化……“戏精”的行踪无处不在,“戏精”的各种戏份也是多姿多彩,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给自己做粉饰和美化。尤其是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更成了各种资深“戏精”的栖息地。
“戏精”现象无孔不入,但是你真的懂他们吗?仔细深究的话,“戏精”的背后其实隐匿着人们的自恋心理。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放大和扩散了这种自恋心理。众所周知,自恋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水中倒影、最后郁郁而终的那个悲情美男子那喀索斯。而互联网就像那喀索斯面前的池塘,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互联网上投射出更“体面”的自己,所以网名不能流俗,图片P了又P,来展露自我迷人的一面。就像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喜欢展现的往往是自己漂亮的个人照片、不平凡的经历、优秀的能力;而不太光彩的一面,比如说胖、邋遢、无聊平淡、失败挫折等,都被有意隐藏和弱化了。而不管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在互联网上的你看上去越炫酷,在朋友圈里的你展现出的生活姿态越高级,就会有越多的人来关注你,为你留言和点赞,这也正中了“戏精”两字的谐音“吸睛”。
不过话说回来,人生在世,全靠演技。日本畅销书作家东野圭吾也借作品《绑架游戏》之口,说出对“戏精”的喟叹。他说,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或几个面具,从出生那刻起便戴着,在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面具,面对各色的人。相似的面具下,潜藏着暗流涌动的百态人生。有时候我们举目所望皆是油腻人生,低头之处尽是战兢薄冰,那么多一些“戏精”之举,来给自己鼓鼓气加加油,给自己的平凡平淡生活加点作料,让经常关注着自己的亲人和好友放心、安心、定心,也未尝没有好处。有句古话叫“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还有句流行语叫“人艰不拆”,理解的土壤会生出悲悯之花。即便是别人的一些看起来可笑的“戏精”行径,我们或许也能从中窥到卑陷于泥沼的自我肉身,以及借着罅光奋力萌生的微茫希望。
一不小心,成了“戏精”□应鸣
余光中先生说朋友有四型,借用来说朋友圈里的朋友也很恰当。四型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及“低级而无趣”。“高级而有趣”的朋友在朋友圈也是可遇不可求,“低级而有趣”的朋友倒是屡见不鲜,余光中先生这样说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与这种人为友,也不是“低级趣味”。余光中先生就经常与这类朋友同乐,还为他们辩解说,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
清人项鸿祚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在朋友圈欣赏“戏精”出没,或自己也客串一下,娱人娱己,利人利己,怎么能说是无益之事呢?无益,只是不急功近利,并非毫无裨益。周国平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这无用而有味的生活,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在朋友圈,演无用之“戏”。
人生实苦,何妨在朋友圈冷冷热热地演一回,笑几声?炫耀也罢,宣泄也罢,表达也罢,生旦净末丑,响鼓不用重锤,无需粉墨,你我都可登场,咿呀唱几句。调侃自己工资低,就请老中医给我们开药,药方是“多运动,少打车”和“多吃素,少吃肉”;陪读的父母伤不起,就安排一个泼妇上楼,河东狮吼几句“到底什么关系”,当然末了要加上一句“关系是互为相反数”……
为了写这篇文章,特地翻阅自己发在朋友圈的信息,这才发现,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戏精”。粗布乱服,竟然也是龙袍加身;我走的肮脏道路,竟铺上了红氍毹;我在智能屏幕上的一撇一捺,竟也是唱念做打。
我被赞和点评最多的一条微信是:去年,我发了某个“高档”小区和自己勒紧裤腰带按揭买的房子的几张照片,然后一本正经地说:“经过我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在这里拥有了立锥之地,我可以自豪地宣布,现在我终于有了——”一直按回车键,不断制造欧·亨利小说一般的悬念,不能一览无余,看的人得点开,才能找到谜底。最下面的一行字是:“——很多的债!”
有自豪,有炫耀,但更多的是心酸,抽出自己的肋骨当钢筋才有自己的房子,怎么不感慨一番呢?把一些日子过成段子,穷开心的生活也富有快乐。朋友圈也是舞台,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只要不是丑人多作怪,当一回“戏精”又何妨?
当然,“戏精”只是生活的调剂,偶尔为之,画风清奇。欧·亨利写过《幽默家的自白》,文中说有的人创造段子,每天把家里人都当做取笑的对象,每天想着怎么收集这个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迷失你自己”。一个开朗的人,由内而外表现出的才是真正的幽默。我想说的是,“戏精”不是生活的主角,幽默方是真正洒脱的生活态度。
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便成了窥探别人生活的根据地,“朋友”一词的界限,也变得宽泛了起来。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成了“朋友”,朋友圈这个平台,也渐渐由分享日常生活,变成了晒幸福、炫富、灌鸡汤、打鸡血的大本营。作为一个坐拥5000好友、从不屏蔽别人的资深朋友圈吃瓜群众的我,自觉很是有资格对朋友圈的“戏精”进行分类和点评。
第一阶,低调炫富,欲盖弥彰。现如今,谁都知道炫富不是个褒义词,谁要是在朋友圈赤裸裸地晒钱、晒表、晒车,不是土大款就是微商。但是,人家好不容易买了名表、名包、名车真的很想晒出来,怎么办?那就低调地晒咯。比如,发一个今天很可爱的自拍,有意无意用手托下巴,正面露出卡地亚、劳力士的表盘;最常见的,莫过于购物归来发一张“逛街累死了”的照片,诶?房间一角那一堆是什么?放大看全是连卡佛的购物袋——所有这些,主题其实只有一个——“我很有钱”。
第二阶,偷图成瘾,活成别人。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截图中,某美女在朋友圈晒了一组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旅行的照片,照片中只有一个在海边的背影,海边瑜伽的姿势分外妖娆,配文:“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墨尔本,顶着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在没有人的海边练瑜伽,被七月正好的阳光抚摸着……以前每年夏天都在日本shopping,偶尔来海边放松一下,也很好。”下面有人回复“怎么做到的?”美女回复“少吃多运动,天天去健身,让自己忙起来”,对方又回复“7月的墨尔本我们都穿大衣毛裤,我问你是怎么做到热浪滚滚的!”偷了别人的图却没搞清南北半球的温差,这波操作真的很尴尬。
第三阶,日常怼人,抬杠成瘾。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这样的人,你每次发朋友圈,他都会出来指摘一番,总能找到一个批评你的点。你发自拍,他就会留言“感觉又胖了,你最近要注意。”你发个自己做的美食,对方会留言“感觉一般,你们家菜量也太小了。”你发个和家人的合影,对方留言“你妈可真是老了不少,脸上皱纹真多。”幸亏了我阅人无数有着极强的抗击打和回怼能力,才能保留对方至今。
我爱围观吃瓜,就是喜欢看每个有血有肉有两面性的人,不做作不遮掩不谄媚不在乎。生活如戏全靠演技不假,但一直演,也会累。
每个人都不尽完美,但我更爱真实。
新闻推荐
根据日本政府18日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1日,今年春季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8.0%,创下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