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 著
连载16
十八年前的寒食节这天,黄州很冷。比天气更凄凉的,是苏轼的心情。二年前,即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四十五岁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这里,挂了个名为团练副使的闲职,不但“无团可练”,反而处处被监视、被掣肘,一举一动都被人暗中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向京城报告。形同软禁的生活,让他生活潦倒,精神落寞。
尤其令他心寒齿冷的,是所谓“乌台诗案件”爆发时,他被一根绳子拴在颈项上,像鸡鸭一样被押解上京的情景:公元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轼。史书里记载说,当气势汹汹的差人走进州衙时,苏轼害怕得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后来经朋友百般劝说,他才战战兢兢穿了官服走出来。差官立刻叫差人摘了他的官帽,然后像捆鸡鸭一样将他捆起来,呵斥着他上路……行到太湖的那晚,天上繁星满天,湖面波光浩渺,想起人间如此风景,而自己上京却不知是死是活,苏轼难过之极,差点就一头扎进了太湖之中……
终于从监狱里挣脱出来,来到了偏远的黄州,可是这里的生活状态让他非常难受,尤其是昔日诗酒唱和的朋友们此时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更令他心酸不已。两年后,他精神稍稍平稳下来,提笔给友人李端叔写了一封信,描述了自己那时候的境况与心情。信中说:(自从他)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元丰四年,友人马正卿见他日子过得实在穷困,便代他向州官求情,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垦种,才得以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后来苏轼将那里取名为“东坡”,并修建了雪堂,并就此将自己称作了“东坡老人”。晴朗的日子,这个四十来岁的东坡老人便像他喜爱的陶渊明一样,带着农具来此劳作。短暂休息的间隙,他常躺在地上看天上白云悠悠……
有时候落大雨,他也戴了斗笠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走上雪堂,一路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山野间响个不停。
到东山坡上开荒耕种的第二年,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清明前一天)这天,黄州的天气突然由暖转寒,一早起来,朝霞如彩,谁知了中午,天边突然乱云飞渡,到黄昏,濛濛如丝的细雨竟夹杂冰雹,噼噼啪啪地敲打下来。东山坡上,已青中带黄的麦穗被打得七零八落。
眼看一年的辛劳转眼化为乌有。苏东坡再也压抑不住,查看灾情回来,他愤然提笔,在灯下作诗一首。诗曰:
“自我来黄州,已守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愁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一夜雨声淅沥。第二天一早起来,天地间雾气生烟,春雨已连成绵延不绝之势。他伤感不已,再次挥笔,将心中的愤懑尽铺于纸上:
“春江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上的一幅珍品就此诞生。因是苏东坡在寒食节当天以诗入书,诗书双绝,后来的人们把它叫做了“寒食帖”。全称为“黄州寒食诗帖”。它是一幅横三十二点四厘米,纵十八点九厘米的行书作品,共十七行,一百二十九个字。
后来至今的九百多年间,中外的研究者们、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书画家们对这幅书法作品众说纷纭。有的说,(其)以书法而论,通篇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则持另一种观点:在此诗帖中,苏轼一改惯常的温柔敦厚,顿挫提按,转腕如轴,加粗、放大、拉长,沉雄、激昂、婉转,墨迹的变化犹如心情和命运的起伏变化……
确如斯言!在“寒食帖”里,苏东坡的笔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飞跃,虽然字体有大有小,却无一不恰到好处。特别是有几个字如同长剑一般,锋芒如虎:如“年”“中”“苇”“纸(帖上为帋)”,应该是悬腕才能写出的效果。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寒食帖被杂役暗中收在家里。
新闻推荐
《南烟斋笔录》定妆照曝光,刘亦菲和井柏然幸运的逃过了张叔平爱勒发际线的魔手,保住了颜值入行第一部戏就是民国剧《金粉世家》,时隔12年重回小荧幕,又选择了一部民国剧,是缘分也是怀念,《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