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都市都在繁华下留存了一丝丝一缕缕历史的痕迹。一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记忆,也许并不为大众所知或留意,但总会被一些人或镜头有意或无意地留存。
在某座美丽都市中,你也许是主人,也许是过客,但都那么近地接触她。你可曾用心去触摸她的神经脉络,聆听她的历史呼唤,感受她的有力呼吸,阅读她的无穷魅力?其实,读城,乐在其中。
本版征集城市旧事、优美游记原创稿件,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精练、风格独特精致。 欢迎踊跃来稿。
征 稿
投稿须知:
1.字数在1200字以内,作者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
2.信件投稿请自留底稿,20日内未刊用可自行处理。
3.本版拥有对来稿进行修改的权利。
4.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方式:
1.信件投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8号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5楼文体部。 邮编:530029
2.Email:nnwbfk@163.com,标题请注明“读城投稿”。
光阴故事
一本配米证
距今六十多年的“文物”
我家有一本配米证,是解放前侨居越南海防时的“海防中华会馆配米证”。父亲没有讲过配米证的事,我是清理父亲的遗物时见到的。
配米证距今已六十多年,可以说是文物了。虽已发黄,但保存十分完好,上面的字迹及印章还清晰可辨。配米证有小笔记本大小,共四页。封面除印有“海防中华会馆配米证”字样外,列有户主姓名,国籍号,住址,编号及盖有“海防中华会馆”的紫色印章。内页有母亲,姐姐和我的姓名及年龄,还有理事长,发证人,验证人的印章及备注。背面是配米注销次数。
配米证是怎么来的?我的出生地又是什么样子?看着这本发黄的配米证,我就想起一段了解配米证来历和寻找出生地的往事。那是退休前一年的冬天,我和同事率团访问友好学校——越南海防大学,并接留学生回国。海防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像亲人般接待我们,听说我在海防出生,就更加亲热。校方特地安排时间、人员陪我去寻出生地。办完公事后的一个下午,我和我们学院的一位越语老师一起跟着海防大学的阿刚和阿志老师去寻出生地——海防唐吉街86号。
阿刚老师告诉我,海防已无唐吉街,有一条叫长吉街,离海防大学很近,我们去看看。于是便带我们步行前往。我们边走边聊,阿志老师介绍:海防市是越南第三大城市,但并不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绿树成荫,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我们跟着阿刚、阿志老师沿近海防大学的一条主道走,看到主道两边有较多横竖排列的小街。街两旁多栽凤凰树,嫩绿的细叶已落下很多。这使我想起南宁的街道以前也是栽种凤凰树,夏天凤凰花开,沿街看去 ,似火龙飞舞,如红霞满天。后来因落叶较多,加上虫灾,改种扁桃树了。其实南宁的气候环境与海防很相似,都是“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虽是冬天到海防,天气和南宁一般温暖,加上阿刚、阿志的热情,还有他们那温婉的越南语调,使我们倍感亲切。
走着走着,阿刚、阿志老师在一栋法式两层楼房前停了下来,说这是一位熟悉海防历史的老教师的家,先去请教他关于配米证的事。我们跟着进屋,寒暄过后,老先生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客人,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老先生将近九十岁,略懂中文。我看他长须飘飘,精神矍铄,一脸慈祥。阿志老师向他说明来意后,他仔细看过我带去的配米证,沉思一会后,略带伤感地回忆起尘封的往事,给我们讲述了配米证的来历:上世纪四十年代,越南曾发生一场大饥荒。饥荒的原因是1944—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当局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把越南变成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来源,再加上天灾、战争,越南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就发生了,据说有200万人死于这场饥荒。当年为了自救,在海防民众的大力帮助下,海防华侨会馆组织粮食,发给华侨配米证,得以维持生活。老先生说他当时很年轻,积极参加到帮助华侨会馆的工作中。这就是“海防中华会馆配米证”的来历。老先生讲得有些激动,我们听后也十分感慨。现在看来,配米证不仅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越南造成人民大灾难的历史见证,也是越中两国人民患难相助,兄弟情深的见证。
找到当年的出生地
我了解配米证的来历后,对老先生说:“这小小的配米证分量很重啊!它是越南人民帮助解救我们华侨于水火的见证啊!”我拿着配米证的手有些颤抖,向老先生深深地鞠躬。老先生微微地摆摆手,说:“我们越中两国人民情同手足,友谊源远流长。胡志明主席领导越南人民革命年代,美帝侵略越南时期,我们得到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帮助还少么?我们是同志加兄弟啊!”的确,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我深受越南人民的热情,诚挚和友善所感动。我们谢过老先生后,心情有些沉重,同时更觉得我们和阿刚、阿志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阿刚、阿志老师带着我们很快又找到了长吉街86号。这是一栋似中式的三层楼房,外墙是黄色的,好像刚翻新不久。年轻的屋主听说我们要找出生地,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他看过配米证上写的住址,十分惊奇地看着我,问:“你六十年前曾住过这里?”我点点头。接着他笑笑,说:“你住这里时我还没出世呢。唐吉街已没了,这里是长吉街。半个多世纪了,情况变化很大啊,我也拿不准这里是不是唐吉街86号。我们家长辈可能了解房屋的过去,但他们已去胡志明市探亲了,很抱歉,我帮不到你的忙。”86号的邻居听说我寻出生地,也凑过来看配米证,十分热闹地议论一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向屋主道谢后,我在屋门前还仔细端详一番,有点依依不舍。
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
我站在长吉街86号门前,看着两旁长着凤凰树的长吉街,狭长的街道上,汽车不多,自行车,摩托车与行人拥挤在一起。摩托车不时地从行人身边疾驰而过,一拨又一拨,飞快来往。街上的建筑多是较旧的二、三层小楼,五颜六色,风格各异。狭长的小楼相互挤在狭长的小街上。不少是拱形门窗,雕塑门柱,半圆形穹顶的法式小楼。街道两侧多是门市或小餐馆,门上挂着参差不齐的招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忙忙碌碌,热闹非凡。如果不听到越语,我仿佛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宁。“还找什么,这里就是你的第二故乡,是你的出生地呀!”阿刚老师把我从留恋中叫醒。是啊,我还找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都很亲切,这里就是我的出生地呀!
在回国的路上,学生们告诉我,留学期间,海防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像亲人般关照他们。我和同事及学生们留下的是感恩的微笑,而带回的是感动和友谊。这使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记载,经后人概括而成。意为国与国之间要想交好,关键是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南宁和海防是友好城市,我们学院和海防大学是友好学校,我们互派留学生,经常互访交流,我们在努力实践“民相亲”的老话。
了解配米证的来历及寻找出生地的往事,使我深深体会到中越两国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缔造两国“民相亲”的重大意义。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没有什么比友谊与和平更珍贵了。各国人民相亲亦然。
张 弓
新闻推荐
古代女子抚琴焚香图□本报记者徐敏近几天,一头怀孕抹香鲸搁浅死亡的消息几度登上热搜榜。抹香鲸名气很大,原因之一是它可以产生珍贵的龙涎香,价格堪比黄金。其实,中国古代的香文化源远流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