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吴成林让徽墨飘香四海

来源:黄山晨刊 2016-11-0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朱砂套墨《棉花耕织图》 徽墨堂墨模 左:松烟墨《恩承湛露》右:松烟墨《天书焕彩》□ 叶国胜

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来到位于205国道徽州区与歙县交界处附近的徽州曹素功墨厂,可以一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徽州制墨大师吴成林的“神奇功夫”……

现年61岁的吴成林,中等身材,体型微胖,朴实内敛,言语之中夹杂着地道的歙县南乡口音。虽然平时寡言少语,但一说起徽墨,他却如数家珍: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因产于徽州府而得名,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落纸如漆,万载存真,被历代文人墨客赞为“千秋光”……

在徽墨堂里,偌大的红木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周绍良先生编著的《蓄墨小言》和《曹素功制墨世家》等制墨书箱;身后的展橱里,摆放着年代不一、形状不一、颜色不一的各式徽墨精品。

在徽墨的淡淡清香中,吴成林点起一根香烟,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四十多年来在徽墨的世界里摸爬滚打的故事。浓浓的乡音道出了浓浓的徽墨情怀,让人亲历一位老墨人对徽墨情有独钟的心路历程,更叫人深刻体会到令人敬佩的徽州工匠精神。

一眼望到他的双手指缝中还留存着一些墨黑。“我是个做墨的,这是我的招牌!”他笑着说:“这一辈子都是同墨打交道。我每天除了做墨,就是看看做墨的书!”

说到与曹素功之间的渊源,吴成林笑呵呵地说,曹素功与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并称“徽州四大墨家”。他原名圣臣,号素功,歙县人,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最初他是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开店营业,后来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远扬,以至被誉为“天下墨业尽推歙州,歙州墨业推曹氏”。

吴成林滔滔不绝地说:“曹素功是文人制墨。他的徽墨不仅保持了徽墨作为文房用具的用途,还使徽墨有了文化人寄托情怀的功用。自己虽非曹氏后裔,但出于对曹素功的景仰和尊重,恢复曹素功的品牌,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制作的是文人墨,既是书画之用的好墨,更是收藏的上品。”

吴成林父亲是歙县老徽墨厂职工。在他初中毕业后,父亲就把他带进歙县胡开文墨厂做事。虽然工作又脏又累,可是能养家糊口,所以也就坚持干下来了。谁知这一干竟与墨结下不解之缘。

凭着对徽州文化执着的热爱,吴成林苦心学习,在父亲和师傅的指导下认真钻研制墨技艺。他认真研习古法制墨,希望能在车间里尝试古墨的制作工艺,却碍于墨厂的体制而始终不能如愿。于是他期望有朝一日能自己做老板,让古墨获得新生!

1983年,中央允许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吴成林敏锐地意识到:创办自己的企业不仅可以传承徽墨制作技艺,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很快就把想法化为行动,选厂址、办贷款、购设备、进原料、制墨模……吴成林的曹素功墨厂就这样开张了。

吴成林有了自己的平台,首先是从墨模开发上寻找突破。他抽出大量时间跑书店、跑图书馆、跑博物馆,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库存老墨。一次,他出差到江西,在一个县城的小书店里看到一本周绍良编著的《蓄墨小言》,上面记载了很多古墨,有图有形,有文字有故事。他买下此书后,认真研读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应邀到日本东京参加日中书画艺术大展,在德川图书馆看到了厚厚的《古墨》画册。虽然不认识日文,但画册中收集了中国历史上的古墨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如获至宝,不惜花了8500元买下,一回到家里,日夜研习。

通过研习书籍,吴成林在恢复古墨模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恢复了一些传统产品。当他看到书上的《棉花耕织图》墨后,费尽心思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请民间的木雕高手精心刻模,从炼烟到制墨,从雕模到晾墨,从打磨到描金每道工艺他都认真对待,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棉花耕织图》墨再度面世了。当他把这套包括布种、灌溉、耕耘、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十六图的朱砂套墨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发现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乾隆皇帝的一首七言诗,那颜色的搭配,那图案上流畅的线条,那淡淡的天然清香,真让人爱不释手。该墨在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创意大会暨2008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吴成林自豪地打开了案首的一个精美的大锦盒,只见其中有序地摆放一套《御园图》朱砂墨。这一锭锭红色的精灵在洁白的内胆映衬下显得格外灵秀。

“这64锭‘御园图\’套墨以前是乾隆年间的宫廷制品。这是我根据石谷风先生编著的《徽州墨模雕刻艺术》上的嘉庆年墨模图,按一比一的比例历时八年仿制而成。这64景都选自故宫、中南海、北海和圆明园。每锭墨的正面都书写了景之名,而形制图案又各具特色。这套墨可以说是宫廷御制集锦墨的代表之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吴成林相继开发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及手卷墨等百余种徽墨系列产品,内容丰富,造型多变,深受海内外书画家、收藏家的喜爱。

徽墨在绘画、雕刻技艺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收集和开发,吴成林与墨模雕刻师一道开发了100多套大大小小的墨模。徽墨的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丰富,曹素功墨厂的社会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也越来越多!

“天下墨业尽出徽州,徽州是徽墨的故乡!”吴成林顺手拿起一款油烟墨说,“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徽墨制作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的徽墨存在喜忧参半的状况。”吴成林话锋一转:“喜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徽墨、收藏徽墨;忧的是制墨车间的环境不好,既脏又累,年轻人不愿意做不愿意学,墨业传承面临困境!”

他一边说,一边带我参观了制墨车间:我们先来到堆放原料的仓库。眼前是一袋袋制墨所需的重要原料炭黑,也就是烧松树时松油燃烧后的烟炭。根据制墨的需要,炭黑又分松烟、油烟和漆烟几种。但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真正烧松树的炭黑越来越少,很多的都是工业品。用工业品的炭黑制作的徽墨质量就差多了。吴成林高兴地说,“我这里堆放的都是二三十年前收购的老料,所以制成的墨质量非常稳定!”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人找到他族人出面,请他带一名外地人去参观生产徽墨原料烧松烟的地方,并许诺给他五万元的辛苦费,但他断然拒绝了。他说:“早年在厂里做学徒时就知道徽墨生产有多道工序属国家机密,绝对不能轻意示人!”

“徽墨制作有两大要点,一是墨质,二是墨形。这是徽墨传承千年积累的经验,也是现今品鉴徽墨的两大要素。对于墨质的把握,一是原料,二是保密的配方,至于墨形则取决于墨模的优劣。”我们边走边说,来到隔壁的生产车间,只见他的徒弟们把明胶放在烧热的大锅内溶化后拌入炭黑,充分搅拌后根据制坯所需的大小,放入杵臼里,同时加入麝香、冰片甚至金箔,接下来就是“轻胶十万锤”的连续不断而又有节奏地锤打墨坯。他说,打墨坯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锤打之人侧身弓步连续敲打成百上千次,按照“打馃,单手要过耳;打坯,双手要过头”的要求反复敲打,翻打次数越多,墨的质量就越高。把墨坯打透后,才能将其装入内部刻有汉字和花纹图案的墨模之中,待其冷却成形后,将其取出,然后描金、晾干并配以古朴精美的包装,这样一件件让人爱不释手的徽墨就在涅磐之后诞生了。

“好墨的金贵,贵在手艺、心血和时间!”吴成林说:“徽墨制作技艺有20多道工序,每一批墨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亲自选料、亲自配方,严把质量关,做出来的墨要‘无大头小尾、无偏刀偏锋、无馃丝馃疤\’。哪怕是有一点不合格的墨坯,都坚决舍弃。”正因为如此,这位看上去憨厚淳朴的大师才敢气势如虹地说:“我的徽墨独一无二!”2013年,他的《西湖四十五景》朱砂墨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他的《西湖四十五景》油烟墨和《棉花耕织图》朱砂墨都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被国内外人士视为珍品。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吴成林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2014年,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吴成林说:“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越来越倡导工匠精神,让我这样一位老墨人感到很欣慰。”他说,他要努力引导年轻人学习徽墨传统技艺,传承徽墨传统制作技艺。同时,也积极呼吁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徽墨这张地方名片,更加重视徽墨产业的传承和弘扬,建议地方政府加大项目投入,建好基础培养传承人,建好展示馆展示徽墨文化,把徽墨产业做得更大,把徽墨这个金字招牌做得更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了解徽墨,让徽墨走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吴成林,他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墨……

新闻推荐

我是你的眼,你是我前行的方向

孔令玉、吴振斌夫妇五十年风雨同舟牵手到老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吴成林让徽墨飘香四海)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