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80年代为什么值得怀念

来源:齐鲁晚报 2016-10-03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许纪霖

从1982年毕业留校至今,我在大学任教已经34年。前几年,中国刮过一阵“80年代”怀旧风。我得承认,我也是一位20世纪80年代之子,是那个时代启蒙运动的精神产儿,时光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的思想跟随着时代前行,但内心的灵魂依然为80年代塑造,似乎是一个很不合时宜的80年代遗民。作为“文革”之后首届1977级大学生,2000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大学年代:我的精神摇篮》的回忆性文章。一位70后的学生读了之后,无限羡慕地对我说:“老师,80年代的校园生活真令人向往啊!”另一位80后的学生则满腹狐疑地问:“80年代真的那么好吗?会不会是一个被你们虚构出来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究竟是令人神往的过去,还是后人虚构的神话——这恐怕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今天来说,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历史想象。作为一个80年代的亲身经历者,我只是想说,80年代拥有与当下完全相反的气质,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对未来憧憬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里,校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气息。那是刚刚过去不久的革命年代残余物。革命精神的超时代内核,乃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是对乌托邦理想的普罗米修斯式追求。纵然昔日的革命理想已经幻灭,但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红卫兵一代学生,依然坚信缺乏理想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格外看重精神生活,不那么物质、功利,常常为内心的激情荡漾,胸怀远大的志向。有一次,我看了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十年前央视东方时空自编自导自演的内部晚会,在结构上套用革命年代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我惊叹从20世纪80年代氛围中走过来的那代人,在精神结构上与老一代革命者何其相似!

在那个年代里,校园中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沸腾的、激动人心的。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私人生活,与今天相比是枯燥的、乏善可陈的,但校园的公共生活足以让今天的大学生羡慕不已。数不清的学术讲座、公共辩论、话剧会演、诗歌朗诵,从学校到院系再到每个班级,无数的学生社团等着你去加入——不,让你自由去组建,尽情燃烧你的青春热火,发挥你的个性和创造力。大学是最好的公民学校,有什么样的校园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分子:或者是铁肩担道义的公民,抑或是鼠目寸光的侏儒市侩。

在那个年代里,校园里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解放”。这个解放,是思想的解放,也是体制的解放,更是个人的解放。旧的体制正在冰融,新的体制尚未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未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于是,人变得格外自由,师生的内心是自由的,研究也是自由的,时间更是自由的。虽然住得寒酸,穿着土气,囊中羞涩,生活清贫,但老师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支配自己,自由地去做内心想做的,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没有难以抗拒的体制诱惑,没有无穷无尽的职称等级等着你去攀爬,反而多了一份潇洒、一份自如、一份读书人的精神从容。

诚然,20世纪80年代并非全然亮色,三十年之后,当我们以“后见之明”的智慧,意识到80年代的种种不是的时候,我依然要说,让80年代死去,让她的灵魂存活下来!

这个灵魂,便是精神的活力。

精神的活力,是一种青春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而言,乃是“五四”的第二春。何谓“五四”之精神?民主、科学,还是道德?在我看来,在德先生、赛先生、莫姑娘(英语moral的音译,指道德)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五四”灵魂:青春。

1916年,“五四”的精神领袖之一李大钊先生从日本眺望神州,激情洋溢地写下了名篇《青春》。“五四”的知识分子,有一种李大钊所言的青春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的青春激情,不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这些师长辈拥有,在傅斯年、罗家伦、闻一多、罗隆基一代学生辈那里尤为突出,因此才有了两个充满激情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爱国运动。

20世纪80年代在精神谱系上所继承的,正是这种充满活力的青春精神。不知何时,青春精神在中国大地消失了,在校园里面流散了,在青年的灵魂当中死去了。在80年代,是社会跟着大学走,大学作为思想的领导者、社会的开路先锋,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而在今天,是大学跟着社会走,社会流行什么风尚、操持什么语言、传播什么价值观念,大学就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学生一进入校园,就等于提前跨入社会,各种竞争、算计、功利,充盈整个校园。大学成为职场的预备役,跨入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了成年人社会。一切都是成年人的规则,到处是老气横秋的早熟与世故。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愈加细密的学术晋升规则让青年教师几乎喘不过气,“著书都为稻粱谋”,房子、职称、课题……当有趣的人文与科学事业最终蜕变为无聊生计的时候,青春与活力便成为过于奢侈、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有学生喜好读书,求知欲未泯,或者以天下为怀,为苍生而鸣,常常被同学视为异类。有年长的好心者会如此劝说:“不要太理想主义,这年头不要生活得太迂,要现实一点,还是多想一想文凭、职位、收入,早点为结婚、买房、买车做准备吧!”

不说大学生,今日之中国,高考的指挥棒带动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托儿所……一条龙式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早早告别了青春,小学生也失去了童真。所有的考题,包括作文,都有莫名其妙的标准答案,余秋雨式的标准套话代替了个性化的稚稚童语。中国的青少年,当他们还没有迈入青春期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衰老,不仅是应试教育围逼下的肉身疲劳,更是过度竞争氛围中的精神疲惫。

当一个个校园沦陷,成为一口口窒息心灵的焖锅的时候,何处去寻觅中国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呢?于是,就有了对20世纪80年代的怀旧,那些对过去时光的记忆与想象。青春精神是一段神话般的传奇,当置身于80年代的时候,你只感觉到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失去了它,便会感受到缺氧般的窒息。

莫非我们要回到20世纪80年代,回到激情洋溢后的革命年代?“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80年代一去不复返,何况被神化的80年代本身还有需要解魅的毒素。但是,80年代依然令人神往,她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气质,有一种将先秦文明、盛唐气象、东林党人和“五四”运动联结成一体的伟大精神,那是直入人心、总是让我们感动的青春活力。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何以安身立命》一书序言)

新闻推荐

迪伦意外获奖,文学写手村上春树意外没获奖。这个结果倒是印证了村上文学的一个主题:人世间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以至荒谬性,充满幽默式反讽或反讽式幽默。 村上对鲍勃·

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前不久揭晓,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意外获奖,文学写手村上春树意外没获奖。这个结果倒是印证了村上文学的一个主题:人世间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以至荒谬性,充满幽默式反讽或反讽...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相关链接2016-11-11 00:00
评论:(80年代为什么值得怀念)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