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美国航天局近日宣布,国际空间站将对私人“售票”,首批太空游客最早于2020年成行。作为一个已运作超过20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为何现在要启动“旅游”业务?
总体上看,作为“景点”开放是国际空间站商业化计划的一部分。美航天局近日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取消对空间站营利性活动的限制,最初将每年分配5%的空间站资源给私人机构,包括90小时的宇航员工作时间和175公斤的货物发射能力。
美航天局首席财务官杰夫·德维在发布会上说,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将使美国航天局能够集中资源,到2024年让下一名男性和第一名女性登上月球”。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空间站商业化解禁是特朗普政府发展“太空经济”政策的体现,有助在近地轨道上形成公私竞争的繁荣局面。
国际空间站是一项国际太空合作项目,在距地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运行,其主体由俄罗斯舱段和美国舱段组合而成,另有欧洲航天局的轨道设施和日本的实验舱等。
自1998年第一个组件发射入轨以来,国际空间站已成长为一个重达数百吨的“庞然大物”。它的设计寿命一开始只有15年,但后来两次获得延长。美航天局目前的计划是,推动空间站商业化,从2025年起终止对它的直接支持。
数据显示,1993年项目启动以来,美国政府已为空间站花掉约870亿美元,目前每年运维费用达30亿至40亿美元。空间站开支巨大,给美国政府带来不小压力。特朗普政府显然急于卸下这笔财政负担,尤其是在提出2024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的计划之后。
去年,特朗普签署第二号太空政策指令,要求简化对商业化利用太空的监管。据美国科技网站“临界点”报道,美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去年8月专门召集一个委员会,研究美航天局航天活动商业化问题,甚至提出出售火箭冠名权的想法。
美航天局在宣布空间站对私人“售票”的公报中指出,美航天局在近地轨道上的最终目标是与工业界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生态系统,美航天局作为客户之一以较低成本从中购买服务。换言之,包括空间站在内的近地轨道活动,美航天局今后不再自己搞,而是要从私营企业购买,并相信这将降低成本。
美国对太空资产私有化的探讨由来已久,里根政府时期已开始尝试,并立法推动有关卫星项目的公私合营,但这项政策一直伴随巨大质疑。
就国际空间站而言,人们自然要问,其商业价值是否足够大?按美航天局计划,购买空间站资源的业务主要面向需在微重力环境下制造、生产或开发商业应用的公司。但近6000万美元的旅费必定让多数人望而却步,而空间站高昂运维费用也让将来有望接手的私企感到畏难。
在美国,还有不少人认为“放弃”国际空间站是短视行为。“临界点”的报道称,如果美国政府停止对空间站的支持而重返月球计划未按时实施,美国宇航员短期内有可能面临在太空中无处可去的尴尬。
新闻推荐
美国嫌犯承认杀害章莹颖 检方披露作案过程细节令人发指 章莹颖家人律师:被告方承认杀人是为免除死刑的一种策略和伎俩
2017年6月9日,中国女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失踪,校园内的一处监视摄影机拍下了她失联前的最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