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闫轶哲
《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女版的《死亡诗社》。上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女学生,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理素质,只是为了让她们嫁个好丈夫。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因为按照书本来讲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由此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从而引出凯瑟琳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
一位不畏世俗不拘一格不同凡响的女老师,在当时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教一群优秀的女孩子,本以为可以让她们大展宏图,而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认为女子生来的命运到最后都是为人妻为人母,为社会传宗接代。这位勇敢的女老师敢于打破世俗打破传统,用学校不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女孩们学会独立思考,鼓励女孩们追求自我,正如她所说:“我是在培养领导人,不是培养领导人的妻子”。
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仍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批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好在凯瑟琳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贝蒂在上学期间结了婚,边做家庭主妇边攻读学业。但是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选择到纽约去求学,去挑战自己的未来;虽然片中的学生琼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律专业的就读机会而选择了家庭,但她表达的观点是很明确的,她一直想过家庭生活。女性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是最珍贵的,而非选择的内容。这些,都是凯瑟琳带给她们的改变。
影片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轻柔却又强烈的女性柔情,庆幸的是在威斯理学院,有这么一个老师,让我们体会到: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可以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也可以做我们自己。最要紧的是保持人格完整,拒绝向他人妥协,勇于选择自己的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蒙娜丽莎的微笑去面对一切。
新闻推荐
匿名政府高官在《纽约时报》刊文批评特朗普执政方式 谁是白宫“抵抗者”?
由左至右依次为: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白宫幕僚长约翰·凯利、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国防部长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