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智能机器人纷纷被引入工厂车间,智能家电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国人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于制造业的冲击。那么,下一个最可能被人工智能改变甚至颠覆的行业是什么?
“网络教育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下去,会出现一些可以打败大学的网上公司,我们很多大学就会面临破产了。”这是在日前举行的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做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服务于高等教育演讲时所说的话。这种预判并不是危言耸听,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互联。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席酉民将其称为UACC:第一个U是Uncertainty,即不确定性;第二个A是Ambiguity,即模糊性;第三个C是Complexity,即复杂性;第四个C是Changeability,即多变性。届时,我们的生活会被很多新技术所颠覆,世界会变成一种竞合的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联合或博弈。
围绕这样的颠覆,世界未来研究所预测未来会需要10种技能。这些技能在当下的大学能培养到吗?第一是意义构建,第二是社交智能,第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第四是跨文化能力,第五是计算思维,第六是新媒体素养,第七是跨学科能力,第八是设计思想,第九是认知负荷问题,最后一个是虚拟协作。
那么,现在的教育有没有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让他在未来设计里去生存?人又该怎样从当下的心态过渡到未来的心态?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动态注意力,到处是碎片的信息,把碎片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你怎么形成一种整合能力,让你的人生保持战略上的“揪心”,知道我活着是为什么,知道我应该摄取什么。
因此,当我们观察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变化的时候,会发现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这是当下很多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2014年曾做了一个预测,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不作改变,一半的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行动,而不是观望。假如说我们不观望,立即行动,我们应该怎么改变?《纽约客》杂志的一个封面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所剥夺,从而沦落为流浪街头的乞讨者。
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世界玩家”。未来的世界环境是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多变的,就好像一头“疯牛”,世界玩家应该是骑在牛背上的人。
我们怎样在这样的世界里驰骋,在国际环境下和谐共生?从教育者角度来讲,高尚的品格和文化素养将成为未来世界里的重中之重。简单的技能性、重复性的事情,机器人能够帮你做,但是你怎么能够利用、借助机器人的帮助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识教育、素养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会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我们会看到,未来的世界可能还需要一些专家帮我们制造机器人,也就是说,在未来人群中可能需要10%具备专业造诣的专业精英。另外,还需要20%具备行业造诣的行业精英与业界领袖,他们都需要具有跨文化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群结构里有10%左右的专业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这些人给我们造就了一个非常方便的生存环境。那么,剩下70%的人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学最终应该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将所有的创新资源吸引进来,各取所需。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共生、共存下的影响。这些影响将通过教育改变一代又一代人,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重塑社会文明。(计红梅)
新闻推荐
美国要降低核武使用门槛 意味着什么? 这份报告中的涉华内容妄加揣测中国发展意图 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美国国防部当地时间2日发布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希望加大更新核武器投入,研发新型核武器,提高核威慑力,同时放宽核武使用限制,并降低核武使用门槛。报告提出要在近期改进部分潜射弹道导弹,使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