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地理的美和发现的美 ——专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2016-08-22 17:31   https://www.yybnet.net/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左)经常到山川江河去发现地理的美。

一本被读者誉为“中国最美杂志”的《中国国家地理》,是如何做到让普通的读者也喜欢上貌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的?

新媒体如浪潮般地对期刊等传统媒体的冲击,阅读方式由纸质的向移动、互动平台的转变,这本杂志又是如何做到稳定发行数、广告不减反增的“双效益”?

文/本报记者何万敏

图/刘乾坤

他是一个行动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他的好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

熟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了解单之蔷的人,都感觉得到此评价的中肯,以及褒扬。

具体操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来的这些年,单之蔷真正是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中国各地,乃至“一带一路”的东亚直至欧洲;杂志亦在团队努力之下名声巨大,品牌效应凸显,即使在新媒体冲击当下,仍保持月发行量80万册,广告商排着队争上广告的局面。

8月10日和11日两天,在“第10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间隙,本报记者在西昌邛海畔专访了单之蔷,听他讲述人生的精彩和杂志的魅力。

以“区域”寻找地理的乐趣

听闻吴国盛的评价,单之蔷嘿嘿笑起来认可。“我呢,标准明确,对象明确。”他非常明确自己的身份与定位,“我是杂志执行总编兼主编,具体就是做事情。所以,我经常思考的是,如何让普通读者喜欢阅读杂志,发现地理的乐趣,看到地理的乐趣。”他用到的方法是,以一种不同的眼光,比如从地方、景观、植被、气象、山川、河流等,重新建构不同于地理学的“区划”,放大或者凸显兴趣点。

“但这确实很难。”单之蔷毫不避讳,寻找“区域”包括每期撰写“卷首语”的困难。

“会不会是,查找资料和翻阅书籍的时间,比着手写作起来的时间更多呢?”我问。

“多数时候真是这样。”他接着谈到发现地理“区域”的乐趣。

地理学最关心的主题之一,就是区域或地方。地理区划是地理学家建构出来的,我们到大自然当中去,除了能真切感受到国界之所在,其余区域是看不见的,它只存在于地图之上。因此,区域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区划建立起来其实是地理学者意向性的建构。就是首先有目的,为什么而建构,比如:热量、降水、地形。既然区划是建构出来的,是有目的的,那么它就意味着是可以改变的,更应该是不断创造的。

单之蔷显得自豪:“我有这个胆量。这极大地解放了自己的想法,获得自由。比如,我做的横断山区,这里的峡谷都是世界级的,我就想到峡谷的宽与窄的话题,写下《帕米尔的宽与横断山区的窄》,是从景观角度来建构新的区域,一下就把这个选题弄活了;我还可以从美感入手,人们置身如此地理单元当中,获得的美感一定迥异,那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这就有了《中国国家地理》接连别出心裁的选题:以景观类型发现的云瀑,植被区域视点下的森林覆盖;冰川区域角度看见的冰川消融。

在地理学界,中国被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单之蔷及其团队所做的,恰恰是利用和改变区划来审美。而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将青海放到中国三大自然区“交汇之地”所做的《青海专辑》,颇获好评。

技术升级让人看见的地理更美

“我们说,照相机镜头就是人的眼睛。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数字技术给人们工作与生活带来的便捷,人们看到世界的美丽,得以大为改变。”单之蔷说。

在学术会上,他打开电脑中的两张图片,放映到会场巨大的屏幕,立即引起场内的轰动。

两张图片形成视角上的极大对比:前一幅是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租用直升机在新疆拍摄的晾晒红辣椒,画面上的红辣椒构成美妙的图案;后一幅是《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在同一个地方拍摄的红辣椒,因拍摄视觉较低,天际下还是红辣椒占了大半画面,却平淡无奇。

单之蔷特别解释,当时他们提出要用美国摄影师的作品,但一谈价格实在太贵支付不起,才动了请自己摄影师拍摄的念头。但那时还没有现在许多摄影师都具备的航拍机,摄影师面对一望无垠的大片红辣椒,惟一可用的办法,是租来一辆消防车,摄影师被抬升起来拍摄,那个点根本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而现在,想要做的一切,都能在现代技术支撑下,得以实现。技术不断变化,人就不断变化。

星空摄影在爆发。一方面现实的星空在消失,眼睛看不到星空了;另一方面摄影图片中的星空,却前所未有的灿烂。

遥感技术使视角在高空俯瞰,变得轻而易举;大地的景观在天空的俯视下,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

长焦镜头的广泛使用,使遥远的景象和前方的景象靠得很近,视觉的空间被压缩,人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不曾看到的特殊画面。惊奇!赞叹!

更可喜的是,技术手段对于摄影师观念的改变。过去的摄影都是对象化的,以后慢慢会摆脱对象,达到生活流的状态。这一“非对象化摄影与生活世界的摄影”课题,对于做杂志的重要性,单之蔷非常看重,认为那将是另一个新高度。

10月号,给读者一份厚重的惊喜

喜欢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都知道多年来这份杂志在10月号推出的各种策划专辑,令人爱不释手。最著名的是2005年的“选美中国”特辑,当时只发行55万份,杂志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有人甚至把原价16元的当期炒到200元。

《中国国家地理》一时洛阳纸贵。以后,10月刊都是长时间精心策划的选题、精心撰写的内容、精美设计的版式,精美印刷的刊物。一本厚重的大部头定期与读者见面,成为惯例,或者范儿。

2006年的“景观大道”,以位于北纬30度的318国道为横线,将自然景观类型齐全多样,历史民族的人文气息浓厚,形成的世界级美景长廊,一一呈现,发行量突破百万册。2010年的“愧对海洋”,第一次细数南海诸岛,尤其是南沙群岛,向读者理清大海中由珊瑚骨骼组成的岛、环礁、水下暗沙、沙洲等中国最南端特殊的领土。2013年的“新新疆”和2014年的“西藏”专辑,体现“认识一个国家,要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认识一片地区,最快、最深刻的方法则是从了解它的极限、它的之最开始”的思路。及至2015年第10期“一带一路”,呼应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传递在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下,中国的作为。

单之蔷透露,今年的10月刊“体验中国”,关注旅游热当中旅行者用肉身感受到中国美景,当徒步、骑行、自驾等户外旅行,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采用,人们所体验到的、看到的中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年轻人的旅游现象,皮肤被晒得黝黑、面容憔悴万端,眼睛却特别发亮,面对大自然浑身又精神倍增,这些现象,既是中国经济后劲十足的增长点,更是民族精神焕发朝气的增长点。“慢中国”是多么可贵呀!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谈到此,显得特别有信心,“这期体验中国出来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与喜爱。”

新闻推荐

美丽新村守望者

□本刊记者刘宇成一顶草帽,一把锄头,与农民群众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一席发言,一个建议,为维护群众的利益积极奔走呼吁。他是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古河镇红色新村党总支书记关小平,一...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地理的美和发现的美 ——专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