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女生陈颖(化名)原计划去英国留学,哪知在机场安检时却因整容后,与身份证、护照上的照片判若两人而被拒。她只好回当初整容的医院开具“病情诊断证明”,才得以顺利出国。(据楚天都市报)
长长的暑假让紧张的学习告一段落,使得“校园一族”纷纷踏入整容大军。我们已经走入“看脸时代”。“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流行段子的背后折射出一种社会风气。
“看脸时代”并非全是负面信息,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无可厚非。然而,“看脸时代”也是快速、浮躁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而当美丽成为人们求职、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所谓“整容改变命运”,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一些人“畸形”的审美观催热了整容市场,社会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失衡。
实际上,整容是一门医疗科学。在欧美国家,一些临床整形门诊的第一关是和心理医生接触,以判断需要调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但国内鲜有这道程序。拿学生整容来说,很多父母支持子女整容,却没有弄清楚究竟是容貌有瑕还是由于对自我不认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很关键。无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还是一些现代流行语,无不说明外表固然重要,但内在的素质、学养、才华、能力才是永不凋谢的花朵。(斯涵涵)
“颜值王道”背后,是光环效应的副作用,但颜值不是一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本就是伪命题,事实是对方一直在凭借才华吃饭,碰巧有副好脸蛋。“颜值即正义”式的逻辑也往往会导致标签化思维。长得好就一好百好,凭相貌就判定人的品行,这与相亲时因为对方是“凤凰男”,就拒绝见面;求职时因为工作“不体面”,就自怨自艾有同样的逻辑。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曾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这种被称之为“刻板成见”的信息读解模式,固然能让人省心,但也容易让人的思维走入歧途。 (杨旭)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吴晶胡浩王思北新年伊始,全面两孩新政启动实施。1月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对全面两孩实施后可能遇到的疑问予以进一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