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廖晓义:做公益是追求真正的幸福

来源:成都日报 2016-01-30 21: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梦溪/图

主持人语

说起做公益,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舶来的理念,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富豪才玩得起的游戏。其实,公益理念早已深植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深植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中,深植在每个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中。在廖晓义女士看来,相比西方式的公益模式,带有东方智慧的中国式公益将在未来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本期嘉宾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社会公益导师。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获得2011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

采访手记

从卡内基、洛克菲勒到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富豪在公益捐赠上的慷慨早已被国人所熟知。大家在对这些富豪表示赞叹和尊敬的同时,也会感觉做公益离普通人实在是太远。每天加班加点辛苦工作赚钱养家已属不易,更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他人,在不少人心目中,公益和慈善只是富人的专利,与普通老百姓绝缘。

实际上,我们对公益的概念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益这个理念是一个舶来品,是从西方兴起的,在中华文化中找不到公益的来源;第二,公益就是给陌生人捐钱,而且捐得越多越好。要做公益,必须要很有钱才行。第三,职业公益才是公益,或者公益组织搞的公益活动才是公益。要做公益,必须要很有空才行。

那公益到底是什么?在廖晓义女士眼中,公益其实不分东西南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公益文化和模式。在中国文化里“利他”就是公益,行善就是公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天下为公的情怀就是公益。所以,公益的理念,一直是深植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当中的。它不需要你捐很多钱,也不需要你拿出大把时间去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只需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坚持本心,坚守本分足矣。

在公益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廖晓义女士的感触也就越来越深。渐渐地,她将自己的目光从城市转到了乡村,为此,她做出了一些在他人眼中不可理喻的选择,放弃了美国绿卡,选择了回国创业;放弃了校园生涯,选择了草根生存;放弃了体制待遇,选择了民间公益;最后放弃了城市生活,选择了乡村建设。而这一切,对她而言,其实是在追求一种真正的幸福。

对话

我的公益思路:从城市到乡村

记者:您和您的公益团队做了哪些努力?

廖晓义:我们叫做“乐和”社区,让环保走进社区,从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能节水生活环保开始。第二件事我们推动绿色传媒,从1996年开始,在CCTV-7制作《环保时刻》的公益节目,这个节目持续了5年,之后也一直在做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第三件事,我们推动绿色生活,在北京周边有一片基地推动一些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主的生活方式,此外,在国内十几个城市中也有着这样的绿色生活行动。

记者:是什么让您将公益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

廖晓义:在我做公益的过程中,曾经走了很多乡村,在贵州省一次就走了20多个乡村。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很多在继续传承。他们的生态智慧,他们的乡土文脉,他们的自然养生这一套知识系统、管理系统、信仰系统还存在。但这些乡村正面临着很多困难,很多古老的传承也在逐渐消失,对此我心急如焚。2008年,我国经历了“5·12”特大地震,震后我进入重灾区考察,然后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申请建设“乐和家园”的项目。2009年8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拨了180万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

这算是一个契机吧,此后我就开始将公益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乡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进一步认识了农村。农田是万年的古迹,农具是千年的文物,农村是古老的名胜,农夫是历代的恩人。乡村社会是中国有形的根,乡土文化是中国无形的根。而着力于乡村的公益,就是把根留住。

实录

从东方智慧寻求环保之道

西方式公益模式令人困惑

我出生在重庆,在上世纪70年代时,作为知青下乡到云南建设兵团。3年后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到了四川大学,在哲学系读了3年书,以后留校任教,成为四川大学的青年教师,之后又到北京进修了一年半,这是我的第一个八年。之后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工作,这是我的第二个八年。可以说,在第一个八年中,我是在迷恋西方文明,第二个八年,则是在追随西方文明。当时我认为西方的工业文明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福祉,只要跟着西方工业文明走,中国就能有很好的未来。

渐渐地,我发现曾迷恋的这种西方工业文明在发展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灾难、空气污染、土地退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等等。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所以在我的第三个八年里,就学着西方做环保,我当时认为,西方人既然能够发展出它的文明,也一定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在第三个八年中,我在西方式的公益模式中还是学习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创办公益组织、建立垃圾分类、提倡节能节水等。8年下来,我在这条道路上也得到了世界上某种程度的认可,在2000年,我获得了有着“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

虽然获得了苏菲奖,但我对西方式的公益模式产生了困惑。以环保为例,西方发达国家在环保上确实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但他们解决的办法是把污染转移,把生态的资源输入。站在全球化的基础上,他们让自己的天蓝了,让自己的水净了,但这种极端消耗物质资源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污染也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而已。

在领苏菲奖的时候,西方很多环保人士希望我讲一下中国的文化,因为他们感觉到西方环保按照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他们希望从东方智慧里面找到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去解决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但是很遗憾,那个时候我发现我除了这张脸,我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他们问我,佛家、道家、儒家,还有阴阳,我都显得茫然和不知所措。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真的感到无地自容。所以在2000年以后,我选择了补国学课,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环保问题的东方化思路。

“乐和”蕴含东方式公益理念

接下来的8年,我带着我的女儿开始学习国学,通过对国学传人的不断走访,我逐渐发现中国文化真的可以找到解决西方环保困惑的路径。是什么呢?就是要减少对物质能源无节制的消费,而去发现作为快乐来源心能和作为健康来源体能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包括吃素、学古琴、学太极、静坐等等。渐渐地,我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用“乐和”两个字来阐述东方式的公益和环保理念。

“乐和”意为“乐道尚和”,取自《道德经》五十五:“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个“乐和”核心是自立互助公益,是差异互补共生,是尊重沟通包容。“乐和”思维就是阴阳思维,就是生态思维。“乐和”是指我们每一个人自主、自立、互助。公益心其实在人性皆有,但是在城市红尘中可能迷失了,不过它是有可能被唤醒的。这样一个人的天性,如果用儒家的道德来描述就是仁义礼智信。

我们在生活中常有一份仁爱之心,认为众生平等,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们,这是仁;怀着仁爱之心,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义;在行动当中追寻自然规律所给我们指引的规则规范,这是礼;我们对物质消耗要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有情,这是智;对于自然的使用坚守本心,唯道是从,这是信。所以,仁义礼智信缺掉任何一环都是不健全,不圆满的。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公益理念雏形。在中国文化中,首先要每个人修身,要把自己个人的素质培养起来。之后要齐家,要对父母孝顺,要对兄弟姐妹友爱。还要俭朴,一个家里面如果无节制的浪费,这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家族中兼有孝、慈、勤、悌、俭,那就构成了家庭和谐快乐的健康要素。这是中国古人对家庭和谐所总结出来的智慧之谈,将其放大到宗族、城市、国家甚至全球,也依然适用。

中国式公益早已渗入日常

在古代,我们的人民是按照乡村这个理念聚集在一起的,过去的乡村有一个乡绅自治为主的乡村治理系统,祠堂处理公共事务,学堂培养孩子,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教授人们尊天敬地,尊重师长,看重家庭,包括注重君子人格等这一套系统,所以那时虽然没有化肥农药,我们种出了庄稼,没有公共学堂,但是我们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也许我们没有专门的慈善机构,但是乡村孩子谁有出息,送出去上学的学费,由村里面凑,这个孩子经了商,挣了钱,再告老还乡做乡绅,造福乡里。由此可见,中国那套古老的治理系统衍生出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公益传承。

如果说这些事情太久远的话,那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让我对中国式的公益有了更深的感触。2000年后,我决定回家补国学,就回到了母亲的老家,在看到我外公给他爷爷写的墓志铭时,我竟然在墓志铭上找到了“公益”两个字。墓志铭上记载,我外公的爷爷从外地逃荒到那里后,教育孩子们勤劳耕作,挣了一点小钱就参与了各种公益事业,包括修桥、修路、帮助别人等。在这个墓志铭上,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地方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先人中早已经成为一个常态。那个时候我才思考中国公益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脉相承这么多年下来的乡亲乡情,回馈乡里。

我曾经遇到很多人,认为公益完全是一个舶来品,但是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公益的理念和公益的社会支撑,它有可能生存下来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传承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而它能够一直不断传承下来的秘密就是它的公益精神,它的公益文化,它修身齐家治国治村的传统。

所以我感觉到,中国式公益的理念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人去思考,更多的人去践行。

互联网时代公益即“有心”

现在很多人感到困惑,他们会说,我并不是百万富翁,经济能力有限,关于公益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其实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提供了城市和乡村瞬间接触平台,而村村通让乡村离我们不再遥远,所以在公益事业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创客。比如你可以在乡村认领一分田,我们经过测算,如果一个人花上1000元认领一分田,三年里就能完成一分田的生态转型,而且给我们留下生态食品的希望。

乡村里有很多空置的房间和院落,你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房间院落装修起来。装修好后你可以享受到这些房屋和院落的使用权。现在很多老年人向往乡村生活,他们可以带上自己的伙伴,带上子孙,去乡间享受宁静的生活,可以下地,可以养鸡,可以种菜,孩子们可以在田间奔跑……这种生活能够让他们摆脱城市里囚笼般的苦熬,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乡村土产,省去中间环节,从而改变村民们因为价值交换不合理的低收入状态,这都是对乡村很好的支持,同时也可能是我们一个小的投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公益其实并不需要你付出太多的金钱,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而只要有心,只要有这种社会责任感,都能为公益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闻推荐

中方在南沙岛礁部署防卫设施完全正当合法 国防部:美方一再指责是别有用心的炒作

据国防部网站消息,对于美国智库报告称卫星图片显示中方近日在南沙岛礁上修建了雷达设施,加强了中方军事能力、影响了南海战略格局,国防部新闻局23日表示,中方部署必要的国土防卫设施,是行使国际法赋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廖晓义:做公益是追求真正的幸福)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