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苗族古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世人瞩目。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法国、英国等国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多次深入珙县苗族地区进行考察、调研。美国语言学家葛维汉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往罗渡苗族乡王武寨考察,回国后写出了《四川苗族民歌和故事》一书。四川省民委编辑出版的《四川苗族古歌》,其素材80%源于珙县。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苗族古老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受到新兴文化的冲击。珙县苗族古歌发展至今,也出现了断层和失落。到21世纪初,全县地区能吟唱苗族古歌的已从最多时的200多人锐减到二三十人,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年龄今已经80多岁了。抢救和保护珙县苗族古歌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从2005年开始,珙县开始全面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珙县苗族古歌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传承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苗族古歌歌手发展到了现在的156人,县内各苗族聚居地区,基本上都恢复了苗族古歌的演唱活动。
——收集、整理了珙县苗族古歌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实物资料,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珙县苗族古歌档案数据库,基本上扭转了珙县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局面。
——根据珙县苗族古歌素材创作的《花山情》、《花山谣》、《亚罗卡的罗》、《朵荡之哟》等文艺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使珙县苗族古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极其有效的利用。
罗渡苗族乡继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2014年再次以苗族蜡染、苗族古歌等为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宜宾市第一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建华 郭晓娟)
新闻推荐
长宁县是长裙竹荪原产地,自1972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享用竹海竹荪后,国际上出现了“竹荪热”,有“竹海竹荪与黄金等价”之喻,先后荣获国际银奖1次、国家金奖5次,竹荪蛋保鲜品获国家金奖1次,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