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艺术生活”以“艺术藏家系列报道”为题,讲述了于森、宫津大辅、蒲果毅、杜兵四位艺术品收藏家的故事;此外,我们也对刘益谦、王薇夫妇以及美国传奇贫民收藏家沃格夫妇的收藏故事做了专门报道。2013年新年伊始,让我们再为您多讲几个业余收藏家的故事。
不可否认,想要拥有稍具规模的艺术藏品,免不了用金钱去购买,但事实上,仅仅有钱也并非一定就能拥有高品质的藏品。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艺术品的热情———愿意深入去了解,用心去感受,愿意去爱。
查理斯·法墨/
直奔常光顾的画廊
喜欢一件东西,想要拥有它,并希望这件喜欢的东西能时刻存在于自己的生活里,就是这么简单。
业余收藏家查理斯·法墨至今已收藏了70余件艺术品。除了少数几件是外国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外,其余的均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2005~2006年间,由于工作调动(他现在在英国为电影颁发在电视台播放的许可证),法墨来到中国,到上海交大攻读中文专业研究生。在上海莫干山路M50艺术区,他开始了他的艺术品收藏生涯。
法墨第一次购买艺术品,是在2005年的一场中国新锐艺术家群展上,他一出手就买了8件艺术品。他说他的首次购藏完全是源于对作品单纯的喜爱,“喜欢一件东西,想要拥有它,并希望这件喜欢的东西能时刻存在于自己的生活里,就是这么简单。”法墨笑称自己并非百万富翁,仅仅是一个热爱艺术并恰好有一定积蓄的普通人,就像有人会把钱花在奢侈品或投资房产一样,他则希望能够拥有自己喜爱的艺术品。
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结,法墨每年都会争取来几趟中国,每次他都会直奔最常光顾的画廊。他的收藏以当代油画为主,欣赏的艺术家包括曾梵志、王音、陈可、季大纯、江山春、李瑞(云谷然)、秦凤玲、石至莹、曲巍巍、贾蔼力等。除了油画,他也收藏少量摄影以及雕塑作品,譬如摄影家韩磊和崔岫闻都是他的心头好。
法墨从未买过任何天价作品,他的藏品绝大多数都出自年轻艺术家之手,价格一般就几千美元,最高的也从未超过2万美元。他说在他做决定时,这些作品的升值空间不是他最在意的,对法墨来说,收藏艺术品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能够拥有作品本身,更多的是能够有机会与喜爱的艺术家沟通。
现在,法墨购买作品的态度相对理性了许多,在对新目标下手之前,他会先调查该艺术家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也会与常去的几家画廊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随时获得最新的展览资料。通常,法墨会把购买艺术品的总投入限制在年收入的5~10%的范围内,也会对自己每次的消费额有所限制。不过他坦言,收藏艺术品真的是一件容易令人上瘾的事情,在遇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一切原则通通失效。7年来,法墨从未舍弃过一件自己的收藏品,也从未有后悔买下的作品。
现在,最让法墨发愁的就是存储空间,2012年新购入的7件作品都还在北京等待被寄回伦敦,他说他准备弄一个更大的库房,再收藏几件谢墨凛、梁远苇和陈可的作品。谈到为入门级收藏家提供建议,法墨说:“在遇到一件令人心动的艺术品时,要先抑制住自己购买的欲望,等过几天冲动淡去之后再去看;也要先做前期的资料搜寻,并尽可能地和画廊、艺术家进行沟通之后再购买。这一点非常重要。”
杨嘉伟/
网络抹平信息不对称
网上购买艺术品和购买其他商品的性质是一样的,挑选、竞拍、一次性支付,整个过程全部在线完成,方便快捷。
作为一家网络公司的合伙人,杨嘉伟的收藏之路是从网络开始的。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嘉伟看到了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HIHEY.COM举行的首次在线拍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注册,通过挑选和价格比较,杨嘉伟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幅藏品———王丛博的《暗香醉梅花》,价格是1.3万元。后来他又陆续在这个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买下了赵一浅的《明日之星》和陶兴琳的《行走中的人和牛NO.2》。
虽然杨嘉伟偶尔也在画廊买画,但他觉得在网络交易艺术品很适合像他这样的业余收藏家。在他看来,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拉近了艺术品和艺术爱好者的距离,抹平了信息不对称。在网上购买艺术品和购买其他商品的性质是一样的,挑选、竞拍、一次性支付,整个过程全部在线完成,方便快捷。尽管如此,网络交易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需要建立公信制度,就像淘宝的评价体系,否则艺术品的真假无法得到保证;第二,需要建立保证金制度,防止恶意拍卖,故意抬高价格;第三,需要培养成功的藏家作为样本,才能进一步激发对收藏保持观望态度的艺术爱好者的行动力。
尽管初涉收藏时间不长,可杨嘉伟已经买下了近十余幅油画作品。鉴于自己还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他在购画时首先考虑的条件就是价格,他能接受的区间是1~5万元,这类价格的艺术品大多是70后和80后艺术家创作的,他们也是杨嘉伟主要关注的艺术家群体;其次,杨嘉伟还看重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是否有好的技法、国内外的参展和获奖经历等都是参考因素;最后才是他的个人喜好。杨嘉伟说他对现代油画感兴趣,其画风最好是现实主义与观念相结合,而非那些太过抽象的作品。
在杨嘉伟看来,中国很多工薪族不得不面对买房或子女教育之类的大额刚性开支,艺术品收藏相较还是形而上的东西,甚至是奢侈的事情,所以艺术投入要顾及自己的实际收入,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实现收藏。杨嘉伟自己在艺术品上的投入就不超过可支配收入(即年收入扣除生活必要开销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的30%。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看收藏,杨嘉伟认为这更像是为初创型公司进行风险投资,选择收藏还不知名的艺术家作品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在选作品,而是在选艺术家,这些70后和80后的艺术家们还处在创作的前期,要想得到更广泛地认可,必然要经过漫长的成长。这种不确定性也要求工薪族收藏家不能把艺术品收藏当成短线投资,期待短时间有丰厚的回报。
杨大宇/
在画廊买画更从容
在画廊买画,让他能有充足的时间慢慢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代理机构为其制定的发展计划,可以更从容地做出决定。
2009年,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后,杨大宇回到国内。作为当时年薪30万元的工薪族,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收藏家。
杨大宇买的第一幅画是吴海洲的《长椅》。回国后,杨大宇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经营画廊的朋友。一天晚上,杨大宇到朋友的画廊看预展,那幅画就静静地摆在画廊里,画面弥漫着淡淡的孤独,与他刚回国的感觉很契合,他对着画出了好一阵神,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这幅画“有眼缘”。第二天他就付了款,朋友还慷慨地打了折。
第一次大胆尝试后没多久,杨大宇的收藏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今,他主要的艺术品还是从画廊购买,在画廊买画,让他能有充足的时间慢慢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代理机构为其制定的发展计划,可以更从容地做出决定。偶尔杨大宇也会去拍场,他觉得这也是一个了解艺术家市场行情的机会。
杨大宇说自己对单件作品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详细的预算,少到几千、多到几十万都有可能,他只能根据当下对这件作品的喜爱程度和财务状况来做判断。“喜欢”无疑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模糊概念,但它也是杨大宇最直觉化的标准。他笑称,当看到喜欢的作品就很难控制自己,往往需要朋友给他泼泼冷水,给自己的购买冲动降降温。
杨大宇主要收藏当代艺术,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当代水墨、油画,还有少量版画。他一直在关注着梁铨、贾平西、康海涛、王川、吴海洲和于艾君等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年轻的陈飞、方列丰、姜迪、卢征远、田田的画作,还有曹晖、丘婧彤、潘泓钢和胡有辰的雕塑作品也让他很感兴趣。除了将尺寸较大的作品寄存在朋友的仓库,杨大宇会把其他的都展示在家中。他说,每当不经意间看到那些心仪的藏品,是他最享受的时刻。
尽管涉足艺术品收藏只有短短两三年,但杨大宇已经对此有些心得。他认为,收藏需要一定的艺术修为,专业性也比较强,因此平时会多看多研究,尽量把功课做足;有时间也会多去逛逛画廊、美术馆和拜访艺术家工作室;结交一些在圈内有专业资历和经验的朋友。这样既对自己艺术鉴赏力的提高有帮助,也可以透过交流有效地掌握最新信息。
虽然如今的杨大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级白领”甚至“金领”,但他深知赚钱的不易。他建议藏家们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合理制定收藏计划,比如在储蓄或者稳健型投资有保证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20%的收入来购置艺术品,套用那句常用于投资领域的老话———“投资有风险,买画需谨慎”。
据《艺术财经》
新闻推荐
记者前日采访了此前陪同张伟平一起前往美国参加金球奖的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他表示,自己正和张伟平合作筹备某部新片,并已经进入选角阶段。此次前去金球奖就是找好莱坞明星和导演洽谈合作事宜。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