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北京
最近,一张“清华学霸”的学习计划表和获清华特等奖学金时的答辩视频被疯转。马冬晗曾是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本科生,三年成绩班级第一,40%以上的课程都是95分,60%的课程排名全班前十,11门课程排名全班第一。在她的学习计划表里,从周一到周日,每个小时都做了非常明确的学习安排。马冬晗现任系团委副书记,她还曾4年担任4个职位,8门课代表,被称为“永不卸任的班委”。她3年参加了6次社会实践,在许多创新竞赛上也获了奖。
这是一名让人自惭形秽的“学霸”,她拥有一个优质偶像该具有的条件。形象好,学业佳,但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在社会实践等方面也可圈可点。她的优秀,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天道酬勤;她的优秀,也具有启迪人心的榜样价值。
“清华学霸”足以励志,但不必把她当做励志偶像,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之道,像马冬晗一样拼命不容易,也没有必要。这个社会需要拼命的人,需要卓越的人,也需要坐在路旁鼓掌的人,要求每个人都拼命,甚至不达到极致的完美便不罢休,这是近乎病态的人生。
在这个被裹挟的陀螺化时代,我们不是太懒惰、太懈怠,而是太努力,太拼命。大工程要赶时间,大项目要赶速度,在单位要拼命加班,与同行竞争要拼命走在前面,与以往辉煌相比要拼命赶超……谁拼命谁受到表扬,谁加班多谁就是劳模,谁以单位为家谁就被礼赞……这变不变态?拼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词,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大家都在拼,都害怕落后,都不接受落后,都向第一冲刺,也似乎都对第一充满仰望或敬意。人生不能不拼搏,但拼搏绝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上班族压力全球第一,北京、上海上班族的压力,居全球城市前列,中国一年过劳死亡人数达60万,巨大的工作压力是过劳死主因……
一位美国教授曾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认为“中国人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孩子、养孩子;其中,还忙着升职,忙着挣钱;退休后忙着给孩子看孩子……这种判断具体到每个个体也许不够准确,但以此形容大多数人确实比较准确,我们似乎就是一台始终为生活打拼的机器,似乎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这么拼,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只顾着赶路,却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只追求人生目标,而罔顾了过程中的愉悦,以至于忙得把灵魂都丢了,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生活的节奏慢一点,天塌不下来;不那么拼命,真的没那么可怕。最近,北京的地铁上贴出了倡导“慢生活”理念的公益广告,说的是:慢出行,不追赶紧促的时间,不忽略沿途的美景;慢餐饮,不选择无味的速食,不坚持吞咽的习惯;慢旅游,不执意游遍美景,不强求处处留影……这种慢理念确实打动人心,生活慢一点,我们活得不那么累,也许才能理解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如此拼命,大概源于一种恐慌,当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不拼命就没有体面的生活;当资源就那么多,竞争陷入白热化,你不拼别人吃肉你连汤都喝不上;当末位淘汰制大行其道,你不拼就可能被淘汰……“慢慢走,欣赏啊!”哲人如此告诫世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欣赏人生中的风景,什么时候不再以拼命为生存规则?
新闻推荐
有关部门7日证实,投资4亿3千万英镑的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伦敦碗”正面临着无人使用的尴尬,这座体育场将至少到2015年8月才会重新投入使用。“伦敦碗”现在的所有权属于伦敦市属的伦敦遗产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