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郑州桥”的胶水,有点冤 □付瑞生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09-13 14:34   https://www.yybnet.net/

“耗资3000多万元,不到两年桥面两侧80个石栏杆掉了26个,严重威胁过往行人安全!”近日有网友爆料,河南郑州夏意桥的桥柱和柱头之间竟然是用胶水粘连而成,只要稍一用力推动,这些数十斤重的石柱头就会掉下来。

这个“桥糊糊”只是小弟。前两年,投资5000万、名噪一时的南京汉中门大桥也难免胶水糊桥的命运。这几年,胶水技术又有大发展。桥梁专家余钟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桥面的花岗岩铺装、桥体岗岩栏杆的柱头装饰都属于后期装修施工。而用石材胶粘接是一种常规做法,应用广泛,它的功效不同于普通胶水。

也许专家说可以用胶水粘桥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专家作为理论工作者,往往只能猜到开头,不能猜到结局。

著名桥梁专家范立础院士就曾经说过,“科学不可能认识到终点。如果以前的规范做得不够谨慎,对风险估计得不足,那么在新规范里就要改进。我国的规范几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国的规范每三到四年修订一次。”专家们依据的规范是什么呢?按照交通部门设计规范,室外受雨淋的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最小设计厚度尚不到国际通用规范规定的一半。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仅为美英的68%和60%。这么个标准放在过去可能会顶上个几十年光阴,即使胶水粘合质量不过关也不会立马就塌了,但是放到当下,车辆数量大爆炸加上河流污染日益严重,这座“郑州桥”必然老得更快。

在规范上尚且如此,在管理养护招投标环节上,专家的话语权更加堪忧。例如,胶水糊上去往往没干透就“抢进度”,片面追求政绩的结果还导致了“早强水泥”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在施工阶段,层层转包,装备落后,人海战术,节约造价也都超过了专家们的“理论头脑”。这个时候不能怪胶水,也不能怪专家,科学模型无法考虑“腐败”和“政绩”这些变量。

离奇的变量太多,责任的坐标缺失,科学家也只能徒唤奈何。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当年的外国承建公司来函给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我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而在缺乏“目标使用年限制度”的中国,谁敢对一座桥负上100年的责任?

(据《钱江晚报》)

新闻推荐

悲喜两重天!3.4亿巨奖得而复失

近日,美国加州69岁老妇以为自己中了5400万美元(约合3.44亿人民币)的巨奖,在激动得又哭又闹、好不容易接受了这个事实去兑奖时,却被告知当期的奖号登错了,她并没有中奖……老太巨奖得而复失69岁的美国...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011-10-25 13:45
评论:(“郑州桥”的胶水,有点冤 □付瑞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