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改善民生”和“提升幸福感”成为会场内外的热词。谈到改善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自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社会保障与民生息息相关。试想一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或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百姓必定会担忧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如此一来,即使收入提高了,恐怕也过得不安稳,更不敢增加消费,何来幸福感?
专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一直以来,社会保障体系饱受诟病的正是社保城乡“二元化”,即拥有城市户籍的群体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失业等方面,享有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而收入本来就很低的农民群体却不能享有这些保障,或者保障力度很小。这有损社会公平。
“十一五”时期,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比如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达到9081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还多,但与国际上一些同等收入国家比较,与老百姓的期待相比,社会保障仍有不小差距,而城乡二元体制至今仍未破除。
基于此,城乡社保从“二元化”转向“一体化”已获得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委员的共识。今年两会,在全国政协众多提案中,《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成为“一号提案”,这可能预示着加快城乡社保一体化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改革的推进重点。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思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分三步走:首先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三项制度,做到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其次是在覆盖人群上由少到多,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一些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最后是要解决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由低到高的问题,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
不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还必须在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资金投入这两大领域破题。一方面,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与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社保投入须加大。有人大代表提出,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约6.85万亿元,其中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三项支出所占比重仅为14.9%;而在美国,这三项开支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此,财政部门未来五年应在社保方面给予更多投入,相信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之下,这一点不难做到。
一旦政府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且破除户籍限制与身份区别,对城乡居民实行一体化保障;届时,农民和农民工等群体释放的巨大消费能量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提振内需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据3月10日《经济参考报》)
新闻推荐
地震可以预测吗?不能——至少做不到让我们能事先告诫人们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会发生地震,从而允许人们可以有秩序地疏散。然而,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可以预测到的众所周知的断层带地区,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