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喜
50年的时间能做什么?
或许有人奇怪,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是想起了一个人。美国作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用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答案是:写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
50年只为一本书?这令人咋舌,相信也会被一些人不屑或笑掉大牙的。相比较而言,我们的一些作者该是多么“有才”而“高产”。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介绍某位当代作家的文字,文中说刚届中年的作家已经发表了3500万字的作品。乖乖,这样大的数字,不把读者吓死,也要压死。还有更绝的,一则消息说另一位作家一个月一部长篇小说,其中还旅游了半个月。想想他们真是“天才”。他们的作品有多少人在读?不知道,人们知道的是他们“能写”。当然,我不否认下笔千言的天才有,但寥若晨星。
这些“天才”们的写作资源在哪里?按道理而言,书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小孩就懂的道理,但有些作家就是自豪宣称自己不读书。笔者看威尔·杜兰特的传记发现,尽管威尔·杜兰特进入教会学校学习,是其母亲希望能使“这个整天调皮捣蛋、满口胡言乱语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传教士”。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威尔·杜兰特对阅读有一种异样的激情。从12岁到19岁,他大约读了2000本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其后,他没有做牧师,而是做了历史学家。有了这些基础。威尔·杜兰特才有可能花去半个世纪的时间去研究并写出一部11卷本的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这部世界文明史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一直为后来人提及。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人能记录历史。”但是威尔·杜兰特两样都做到了。即便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杜兰特曾删改增补多次,呕心沥血之极。
翻阅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最伟大的作者往往有耐心和耐力与时间较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曹雪芹去世前才完成巨著《红楼梦》,史书上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丁为写《神曲》,耗费了15年的光阴;塞万提斯从酝酿到完成《堂·吉诃德》,亦有17年之久;歌德的《浮士德》创作跨度竟有60年,贯穿了这位“德国文学的宙斯”的整个创作生涯……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他们不是在死后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而且在生前就是时间之战的胜利者。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塑造和见证了自己作品的品质。正如杜兰特说的那样,“真正的历史不是细琐的物价和薪俸统计,也不是大规模的选举和战争,更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进程,只应该属于那些对人类的文化进程做出持久贡献的英雄和天才们。”
而我们的一些作者呢?他们能超常规地批量生产文字作品,其终极目的无非是名和利。创作不出来怎么办?只能“抄水平”发挥了,而且要“抄”得理直气壮,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再抄一次又何妨?能做到这一点,也可谓“修炼到家”了。
要做大师(尽管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师,但目标还是要有的),应向威尔·杜兰特们学习,把时间视为生命本身,精雕细刻,历尽老蚌含珠般辛苦才孕出璀璨的明珠。
真正伟大的作品,需要时间的厚度,是时间和生命的共同结晶。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11月15日电(记者季明廖雷)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晚乘“空军一号”专机抵达上海,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奥巴马首次到访中国。他是首位就任后一年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