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进军药妆市场,与顾客无限走近——资生堂赢在中国的秘密
在外资喧嚣一片的中国日化领域,日本资生堂(ShiseidoCompany,Limited)似是其中最波澜不惊的一个。
但可以肯定的是,资生堂正在求索于翻牌自己的百年形象。
2009年夏季,资生堂首次在中国发布了“SHISEIDO Maquillage”彩妆系列。Maquillage彩妆脱胎于对一万两千多名亚洲女性进行的调研和脸型分析,在其广告上,包括美日混血明星土屋Anna和新生代日剧女星上野树里在内的四名代言人试图演绎出一番“东京故事”(Tokyo Beauty Climax),声势浩大宛若当年的美宝莲纽约。
而继彩妆系列之后,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17日在上海宣布,将于2010年3月起在药房(兼营药品和化妆品)渠道推出全新品牌「DQ蒂珂」。株式会社资生堂总裁前田新造表示:“在持续百货店和专卖店事业的同时,资生堂将把新的药房渠道作为中国事业的第三大支柱。”
这标志着资生堂中国事业的又一重要拓宽。2010年3月起,这一资生堂的全新药妆品牌会在上海、北京、广州,以及其它沿海和内地主要城市的约600家药店进行销售,并逐渐扩大销售地区以及专柜的覆盖范围。
“我们29年以前进入中国,那个时候谁会想到如今,中国会这么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国际化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镰田正志对《环球企业家》说,“这些个人的满足感,我们会尽量满足要求,提供服务……以人为主的这些东西,还是核心竞争力。”
药妆势力
事实上,全新药妆品牌「DQ蒂珂」并非空穴来风。
早先,当“中医药”以黑马之姿成为各大日化公司纷纷趋之若鹜的诺亚方舟,资生堂却在更大的“医药”范围内、针对更细分的消费人群开始了一场另类试验——2009年4月14日起在上海浦东新梅联合广场开始对外营业的“资生堂妍肤化妆品店”,是一家移植于日本东京“Shiseido Life Quality Beauty Centre”(资生堂生活美容吧)模式、针对肌肤疾病患者的药妆店,在全国绝无仅有。
从外观与名字看来均与一般专卖店无异的“资生堂妍肤化妆品店”,其药妆产品与服务对象是一个极致细分的领域。它专门针对那些深受白斑、青斑、红斑、肌肤凹凸不平及面容暗沉等各种肌肤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以粉底为主的一系列产品及美容方法咨询。
“目前大陆就我们一家,同时开张的还有台湾的两家。”资生堂消费者服务部的石立当时对《环球企业家》谨慎表示,“销售模式与日本方面还不相同,是否会统一和渗透是将来的课题。”
这是一项看似大胆且赢利有限之举。“妍肤”店内,这些目前单品价位在160到190元人民币左右的药妆产品,在日本可卖至3000元日币以上,并设有专门的下行销售渠道。虽然在中国试行至今不过半年,其低价在资生堂的定位中尚处“公益”之列,但4月低调开张后,9月时预约已经排到了11月中旬,彰显着药妆这个细分市场的挖掘可能性。
事实上,因为“妍肤”所售药妆的特殊性与针对性,有不少销售渠道与个人前来询问是否可以直接批发或购买——很难说涉众面更广泛的「DQ蒂珂」药妆的全线引入不是源于此。
而在竞争激烈的日化市场,“药妆”市场早已是日化企业正在激烈争夺的新兴细分市场。
本土品牌同仁堂5年前业已试水,销售渠道从药店转向商场和超市。而近年来以家化佰草集为首的“中医药”概念突然获得的的国际性地位,使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也纷纷因此受益。同仁堂集团去年的销售总额达到90亿元,虽然专柜月销售额两三千元的化妆品系列仍明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薇姿、理肤泉、雅漾等知名外资药妆品牌在药房一个专柜的销售额可高达每月30万元。
但“中医药概念”对外资企业仍是一个需谨慎把握的潘多拉之盒。
宝洁在“润妍”中草药洗发水系列上就曾马失前蹄。以“中医药”的“黑发美”之效作为主要卖点的润妍,两年中的最高市场占有率不超过3%——这个数字,不过是飘柔市场份额的1/10.润妍最终在2002年4月全面停产。
事实上,“中医药”的一大特点是因人施治,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消费者,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也不可能因人生产。在中医中草药元素的运作上,外资与本土企业在这之上的关系有如“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前者对中医药概念的传统缺失往往很难博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度。
显然,在药妆市场的争夺上,资生堂这一次避开“中医药”,走了一条稳中求变之路。
扬长避短
与一般外资日化企业相比,资生堂在华深耕29年对中等收入消费者的充分渗透与赢利,为其更细分的产品线与更精准的定位和服务提供了基础。
资生堂财报显示,截至去年,资生堂化妆品海外销售额同期增长了17.6%,其中资生堂(中国)连续4年增长率超过30%.资生堂专卖店数目的发展亦相当可观,其签约店至2009年底达到4000家,在全国各省均有铺陈。这与其“店中店”模式关联密切——与传统专卖店的不同,资生堂并不要求合作方专卖店的品牌单一性,而是采取在既有店面中进行新一轮品牌插入、以形成自愿连锁专卖渠道。这不仅大大弥补了资生堂高档化妆品事业部的资生堂(Shiseido)和欧珀莱(AUPRES)两个高端品牌在商场专柜销售之外的空缺,也为资生堂深入中国市场、塑造明星大众品牌提供了平台。如今资生堂大众品牌部的怡丽丝尔(ELIXIR)、悠莱(Urara)等均主要通过专卖店销售,单月可达30万元的销售几乎是传统单一品牌专卖店的10倍,其中悠莱已于2009年9月突破乡镇市场网点进入上海南汇,这昭示着,一线城市的郊县将是资生堂的下一个圈地重点。
足够时间与店面的消费者观察与模式借鉴是资生堂的金科玉律。“因为我们在日本尝过专卖店的模式,通过利用现有店的资源,可以减少自己开店、建设、传输等等很多投入,只要理念、方法、模式能够统一,就可进行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镰田说。
同样借鉴日本模式的“妍肤”药妆店内设有4名美容顾问,要求有10年化妆经验并接受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医药科专业培训——历时之久,是因为培训也是美容顾问必须向消费者进行服务的内容。完全预约制、私密的环境、面对面的沟通、一对一的指导、及时记录皮肤状况与后续跟踪调研系统等,“妍肤”针对肌肤疾患人群打造了一整套服务并坚决贯彻,在细节上也进行了诸多雕琢,如:在咨询室,当顾客坐在沙发上,美容顾问须保持半蹲姿态避免平视对话;而在操作间,为了避免皮肤病患顾客的尴尬,美容顾问在服务过程中的视线多落在镜像中进行观察。
“妍肤”拒绝所有的直接批发或间接购买。“我们要求客人一定要来店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销售。一般会持续两个小时,包括帮他选色、教会他手法、怎样涂抹,怎样卸妆等一系列的教授。”美容顾问王女士对《环球企业家》说,“与其让顾客抱着疑惑的心情购买产品,不如让他实地尝试和认可,这样顾客回去后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个产品,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我们现阶段的接待来看,基本上顾客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可以肯定的是,「DQ蒂珂」也将延续“妍肤”的这一“亲民”营销路线。这一系列160元到360元的平价药妆将以药房为中心渠道进行销售,更将进一步作为传达资生堂美容信息的场所。资生堂对在药房购买化妆品的中国顾客已经作了如下特征预设:因为信任药房渠道,以及因比普通人有着更为严重的肌肤困扰而购买,其中粗糙、粉刺、痘痘、美白是最主要的问题。
而资生堂承诺的“6周内见效”,是由之前76%达标的试用者研究作基础。“通过这些产品的提供,更是服务的提供,能够解决顾客的问题是我们的首要希望。”镰田说。
新闻推荐
上海家化宣布上市玉泽品牌,玉泽品牌推出的首款产品玉泽特润保湿乳,是由上海家化与瑞金医院联合研制的。这标志着上海家化这家中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由此正式进入了医学护肤品(俗称:药妆)市场。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