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利润率下滑一般来说都是全行业性的问题,企业要想保障收益,通常会选择涨价来“转嫁压力"。而行业领军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往往引领行业产品的整体涨价。
日化行业
宝洁联合利华领涨
本土日化产品“被提价"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波及到日化行业的各个领域,继年初护肤品和化妆品的提价后,记者昨日从部分经销商处了解到,年后宝洁、联合利华等公司也分别发布了提价通知,洗涤用品涨幅为5%~10%。
与2007年那样全线集体涨价不同,在日化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即便宝洁、联合利华本轮释放成本压力的方式也变为小心试探,各类产品分批分时进行不同程度的提价。
原料大幅上涨
联合利华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告诉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日化类产品成本上涨非常多,比如原材料,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一倍,石化类产品上涨了60%,植物油上涨了50%~60%,无机盐上涨了40%~50%。而运输物流成本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不少。"
虽然部分原材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0%左右,但是很多日化企业并不敢大张旗鼓地涨价。
对于联合利华近期哪些产品价格会上调,以及上调多少的问题,曾锡文表示,“很难说"。“日化行业在中国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品牌非常多,消费者对价格也相对敏感。竞争对手们都相互观望着呢,只能慢慢调整一点,再看看竞争对手是否跟进。"
宝洁中国对外事务部高级经理张群翔也告诉记者,原材料价格确实上涨不少,但是在哪些品类等方面价格会有变动,还得看具体情况,他表示“宝洁公司遵从‘创新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定价策略"。同时也表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所支付的最终价格由销售产品的零售商决定。"
宝洁在武汉的一家经销商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年初以来,宝洁旗下不同品牌提价幅度在5%~10%。"他表示,每次宝洁的原料供应商在合同期满会涨价一次。宝洁会给终端零售商一个指导价,但是不会控制终端的价格。
本土日化产品“被提价"
宝洁、联合利华的提价是否会引发本土企业的连锁反应?
在2010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上,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庄启传多次被本土同行问到什么时候提价,“你的产品如果再不提价,我们就没法活了。" 目前,本土强势日化品牌看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跨国巨头风向,而一些小型日化企业更是盯着浪奇、纳爱斯等本土强势日化企业的动静。
广州浪奇的证券事务代表张晓敏告诉记者,近期是否会涨价,还没有得到通知,但是“浪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价格调整"。
对于成本上涨引起的提价话题,庄启传表示,“本土日化洗涤企业总是‘被提价’。"面对强势的外资日化品牌,本土日化企业大都硬撑而不敢提价。
庄启传分析,从产品结构上看,外资品牌依然占据了高中端市场,民族企业更多的是在中低端市场上大展拳脚。这种产品价值链的格局,一旦原材料价格波动,本土洗涤用品生产企业就首当其冲,究其原因,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是被动的根源。
“在商场的丛林法则中,敢第一个提价的往往是出于两点,一个是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另一个是对持续盈利的把握。"日化专家吴志刚表示,对于日化企业来说,提价只是表面,勇于提价才是关键。本土日化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链、溢价能力。
食品行业
在发生“断货门"事件后,康师傅又祭出涨价牌。据媒体文章,康师傅日前宣布,将于4月1日起调整桶装面价格,上涨幅度约为14%。
关于涨价原因,康师傅在其公布的年报中称,由于面粉、棕榈油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一再上涨,方便面行业已承受了很大压力。因此,才决定实施涨价措施以应付成本提高导致毛利率走低的状况。康师傅还称,该举措目的是为维持“合理的毛利"。
此外,康师傅方面还一再强调,此次提价并非单纯的“涨"价,相应的产品规格也有变动,比如在原本没有肉粒的产品里“加料"。
据悉,这也是康师傅在半年内的第三次涨价。自2010年10月底开始,康师傅一直是“涨"字当头,尤其在与家乐福闹断供风波顺利提高了袋装面价格情况下,桶装面顺势走“涨"似乎并不让人意外。
作为方便面行业的老大,康师傅“一涨再涨"是否会引领新一轮的涨价潮?对此, 援引业内专家的分析指出,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该专家表示,利润率下滑一般来说都是全行业性的问题,企业要想保障收益,通常会选择涨价来“转嫁压力"。
另据消息,摩根大通方面已将康师傅评级由减持升至中性,其目标价也上调到18港元。摩根大通称,康师傅最坏的情况将会过去。
遭遇断货后以涨价上架收场,而投行眼中“最坏的情况"也将终结,但消费者是否会对康师傅涨价买单,还有待观察。
新闻推荐
钟可芬自去年受累于洗发水产品“二恶烷事件"以来,霸王集团(01338.HK)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霸王集团近段频频发力,试图在市场上早日从“二恶烷事件"的阴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