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李英锋
近日,证监会对慕思发出了一份问询函。其中一个问题是,要求慕思就广告中出现的外国人说明其基本情况以及其与公司产品的关系;同时说明公司是否对外宣传此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等。这引发了对于慕思“洋味儿”广告的热议以及对于一些“真国产”却挂“假洋牌”的讨论。(12月8日《工人日报》)
外面穿着“洋马甲”,里面裹着的却是国货,“假洋牌”现象由来已久。企业包装“假洋牌”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产品的商标注册、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在国内,只是起一个带洋味的名称,或注册一个带洋味的商标等,向消费者明示或暗示产品的“洋属性”;二是国内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或购买国外品牌,使用国外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但生产、营销几乎都在国内;三是国内企业的商标注册地在国外,但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行为大都发生在国内。显然,有些“假洋牌”是血统纯正的国货,有些“假洋牌”即便有些“洋基因”,也依然是国货。
一些企业热衷于使用“假洋牌”,主要目的是给产品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气场,给产品贴金。这种营销策略看似耍了小聪明,走了捷径,实则包含失信和违法风险。全面、真实、准确是商业营销的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均有相关规定。企业如果在营销过程中,伪造或利用“假洋牌”欺骗、误导消费者,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踩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
决不能让“假洋牌”招摇过市,挂羊头卖狗肉,忽悠消费者。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对“假洋牌”的监管机制,加强调研、排查和查处力度,让忽悠人的“假洋牌”现出原形。还应针对消费者容易混淆、误认的“假洋牌”专门制作品牌“国籍身份分析报告”,向消费者做出提示或警示。
当然,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也应多一分理性,不盲目“崇洋”。现在很多国货的质量和信誉都有了保障,不少国货甚至还要强于洋品牌。如果消费者能够冷静、客观、公平地比较选择国货和“洋品牌”,“假洋牌”的吸引力、影响力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生存的土壤。
新闻推荐
朗姿股份日K线图12月6日,沪深两市冲高回落,成交量小幅放大。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大盘调整中个股普跌,两市共40股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