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柯
新股中签从动辄赚10万级别的“大肉”到几千几万的“牙签肉”再到现在一上市就破发,舆论铺天盖地的一边倒。有意思的是,即便很多新股一上市就破发,但中签率却始终降不下来。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新股发行已经陷入一个怪圈: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发行,越赚不到钱,越是行政干预高的发行,反而还有钱可赚。比如,科创板按市场平均估值甚至超过平均估值的价格发行,一上市就破发,中一签新股如果不是跑得快,基本会被套牢。主板中小创现在还是严格按照20倍行业估值红线在发行,大盘银行股上市以后基本上还有百分之几十的涨幅,多多少少可以赚点。但是,两种发行方式的中签率依旧差不多,大致维持在万分之五左右的水平,理论上讲新股中签都赚不了钱了,为什么还有这么低的中签率?
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是现在新股按市值信用申购,只要市值不是缩水太严重,则基本还是可以顶格申购。由于科创板需要的是上海市值,而大多数绩优蓝筹股集中在上海市场,这些公司的市值水平并没有跟随指数降低;再说,在科创板开户的都是50万市值以上的中大户,维持顶格申购没有多大问题。其次,很多在科创板申购新股的中大户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科创板新股上市前几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停限制,后面又是20%的涨跌停,股价波动的空间比较大,高抛低吸的余地也比较大,万一自己中的新股像华熙生物那样上市首日涨得欢,那不也是赚到了?第三,大家的思维还没转过来,几千几万人“受伤”不打新股了,还有几十万几百万账户可以打,惯性思维还在那儿,即便不赚钱还是要机械地去申购,所以中签率依旧很低。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中了签又弃购,简直是纠结的人生。
如果一直维持着这个万分之几的中签率,新股发行怎么可能降得了温?降不了温,则IPO进度也不可能减缓,发行价格也不可能降低。说实话,有关方面希望市场自己去纠错的初衷是好的,让市场自己教育自己,比如新股一上市就破发,然后保荐链条承担连带责任,严格挑选上市资源,降低发行价格和募集资金。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个过程还比较漫长,关键是这个漫长的过程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先影响到了二级市场。最近A股指数逐步下台阶,就是因为IPO进度加快,即便破发都抢着去申购新股。
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单纯用市场手段去解决目前A股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是行不通的。改革需要魄力,但改革也需要考虑市场承受力,考虑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这些历史问题很多并不是市场自己形成的,现在却完全由市场自己去解决,这有点说不过去。
新闻推荐
上证日K线图■本报记者林珂两市12日继续震荡走势,收盘涨跌不一,成交量双双萎缩。随着大盘出现企稳苗头,上涨个股家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