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面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减负”,南京5年级学生家长杨劲松的回应是让孩子上作文、英语、数学辅导班。由于学位有限,他打开APP,盯着秒针,“咔哒”,时间一到,手指疯狂地点击,仅几秒所有的位子都没了——26∶1,这是当天的争抢比例。与此同时,“减负=制造学渣”的爆款文章引发社会热议,在家长圈却波澜不惊。“你们都不学了,我来学,多好的超车机会。”(11月4日中新社)
中小学生再不减负,真的不行了。三更灯火五更鸡,越来越重的书包,压弯了孩子们的腰。写不完的作业,让近视度数一路走高。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减负可谓势在必行。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即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三十条),要求各地跟进。浙江省教育厅前几天发布《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减负33条”)。特别提出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拒绝完成剩下的作业。
只是,苏、浙等地减负措施一经出台,非但未赢来叫好,反倒招致怨声一片。“减负=制造学渣”,更是代表了众家长心声。这种集体意识并非无中生有、故弄玄虚。有家长算了笔账:公办学校3点半放学,可民办学校5点还在上课,每天多学2小时,除去假期每年多学200小时,6年即1200小时;当不少公办校三年级才开始学教育部英语教材,民办校一年级就在学更难的朗文英语了。
何况许多民办学校至今依然采取不同方式掐尖选拔,再加上高薪聘请,令许多优秀教师聚集,从某种意义上已造成了起点上的不公平。尽管“减负=制造学渣”系极而言之,但在教学质量尚未全面提升的前提下一味“减负”,无疑加剧了家长的集体焦虑感。既然挡不住教改脚步,最好的对策就是自己救自己:把子女送进社会办学机构,使其背负更重的学业负担。
中国教培领域的上市公司好未来财报即显示,总学生人次(长期正价课)从上年同期的约221万增长到本季的约341万,同比增长54%。一方面,孩子们从学校转战校外培训机构,学业负担不见减少;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反成最大获利者。
“中考、高考,大家考的是一张卷子,考试面前没有同情。”“要想具有竞争力,至少要和别人处于比较平等的教育环境,只能额外上辅导班。”既然当下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不变,人才选拔机制不变,校园减负校外增负,自然成为合理映射。
可见,如果不改变当下的教育评价机制,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不在减少低级重复课业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革除部分学校掐尖教育的弊端,实现公平招生,要疏解家长焦虑,真正把教育减负进行到底,难矣!
新闻推荐
上周大盘呈现区间震荡的走势,整体呈现N字走势,沪指基本在2900点-3000点区间运行。截至周五收盘,沪指收报2958.20点,周累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