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一年前风靡A股的“兜底式增持”锁定期近期陆续到来。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至少七成响应兜底增持的员工股票处于浮亏状态,如果要全部兜底,这些公司董事长合计要掏出1634.41万元(不包括3家没有发布具体增持数据)。
为什么会出现“兜底式增持”现象?企业股价出现了下跌,为了提振股价,便号召员工通过增持的方式,向外界释放企业前景是好的信号,达到稳定股价的目的。
事实上,需要通过员工增持来提振股价的企业,很多并不仅是因为股价下跌。更多情况下,还是这些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出现让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受损的现象。如此,对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来说,显然是压力很大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如果是一家真正有实力,市场前景也很光明的企业,股价下跌只是一时的波动,通过员工增持提振投资者信心,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有些企业并非暂时的困难,而是企业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员工增持,就有很大的风险。
而从目前12个月锁定期已到,但股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比增持时更低,甚至低很多的企业情况来看,毫无疑问是企业自身存在太多问题。现在,23只发布兜底式增持计划的个股中,有17只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占比超过七成。可见,这些依靠员工增持来提振股价的企业,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股价稳定。那么,锁定期到了以后,这些企业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喊话的董事长,能够按照当初的承诺给员工问责吗?能够按要求兜底吗?
所以,对这些没有能够在员工增持后就走上“康庄大道”的企业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退路,只能兑现对员工的承诺。相比于兑现这些承诺,股价继续下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大,损失也更大。如果出现让员工买单的现象,只能说明这家企业已到了需要被淘汰的地步。
市场形象和经济利益,到底哪个更重要、更关键,应当不难判别。那么,锁定期到后,多少家企业能够如期兑现承诺呢?会不会发生不兑现或部分兑现的现象呢,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铁路民航公布首批失信旅客黑名单 169名失信人被限乘火车飞机
6月1日,首批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名单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其中,有117人涉及交通出行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涉及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