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童年时期的达尔文,有一天看到了两只不一样的金龟子。正当他两手各抓住一只时,第三只金龟子进入了他的视线:绝不能让它逃掉!于是达尔文决定把其中一只含在嘴里。哎呀!这个小昆虫喷出一股酸液,灼伤了达尔文的舌头!太疼了,达尔文只好放走了第三只金龟子。
捉金龟子或者捉昆虫这种游戏,几乎所有男孩都玩过。然而,恐怕只有达尔文注意到,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的瓢虫,实际上鞘翅上的图案各不相同,他把瓢虫分成了24个种类。这是《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本通俗科普书籍讲述的达尔文的第一个故事和他的发现。
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往往如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样,不是被塑造成英雄,就是被描述成危险的疯子。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还原了作为科学家的达尔文的真实工作和著述历程——一个智力工作者的世界。在达尔文颇为丰厚的一生中,这本书的作者、法国学者安娜贝勒·棵雷默着重讲述了达尔文青年时期那趟为期4年多的旅行,达尔文抵达了非洲、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作者看来,
达尔文怀揣着对生物的好奇和探秘的欲望,周游各大洲见识各种生物并记录详实的笔记,不仅仅是开拓视野那么重要,且影响了他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一切必然事件在很久之前就有了看似偶然的安排。达尔文没有顺从父亲让他进入医学院的安排,而是去学习宗教。学习宗教期间,他的一名老师,也是植物学家的约翰·亨斯洛向他提出一个建议:随同一艘前往南美洲绘制地图的轮船去远航。而将远行的轮船贝格尔号的船长也正好在寻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知识丰富的人随船出行。于是,1831年12月27日,22岁的达尔文离开大学,登上了贝格尔号。19世纪的整个科学界多么幸运!那艘开往南美洲的轮船载上了年轻的达尔文。
“贝格尔号每次靠岸,达尔文都会采集许多各种各样的样本: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他把这些样本清洁干净,然后详细描述、贴上标签并妥善包装,再将它们用船寄回大英博物馆,以便专业人士能够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种植的作物以及养殖的动物同样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书中如此描述达尔文跨越几个大洲的航行,并尽可能用青少年也能看得懂的笔触展示达尔文如何发现以及思考。比如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浅红色污泥和沙砾中,达尔文发现了一些巨型哺乳动物的骨架、牙齿和骨头。它们以化石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很早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哺乳动物留下的遗骸,在这片污泥中保存了下来。研究这些遗骸本身固然重要,但是达尔文的思维却回到了这些遗骸产生之前:这些哺乳动物是如何死掉的?
其实这个问题此前有科学家给过猜测:它们不是死于《圣经》中的洪水,可能就是死于那些平常的灾难,比如掉入河流或者被山洪卷走。然而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所谓的天才科学家这时候又在思考:这些已经成为化石的物种和现存的物种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
达尔文的这场旅行也让人们认识到,在科学领域,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足以了解周围的大自然的,还需要用很多的热情和很多的耐心去构建理论体系。这正是伟大的达尔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他用思维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就是想象那些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情景,并将它们纳入大脑里的思维体系中。这也是作者竭力给读者展示达尔文是如何思考的原因之一。
出发吧,年轻的达尔文!
新闻推荐
张新宝草案人格权编有关禁止性骚扰的条款,给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设定了义务。单位如果没履行义务就有过错,有了过错,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