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日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就“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但课堂和教材依然是最主要的阵地和资源。语文学科缺少明晰的梯次,层级之间的依附程度可松可紧。从范文到学生中间有一个漫长的开阔地。如何穿越这片开阔地?这关乎语文学习的命脉。教师要立足教材,悟出“真经”,一方面使教材活化;另一方面,应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保持恰当的坡度。下面谈谈我在内化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几点做法:
第一,要练好“念”“诵”功,帮助学生认知文本,做好知识和情感储备。教师要在读中体味文章的形象、意味、情韵和气势。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是很有道理的。读一遍有一得,读两遍绝然不只两得。教《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含蓄婉转地表达且哀且喜的杜鹃之情,我先配乐朗诵课文,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然后将本人的《中有一鸟名杜鹃,原是古时蜀帝魂》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进行比较性的学习,结果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拉近了他们与教材与教师的距离。
第二,要善于从教材中捕捉信息,培养学生的求索能力。有的文章浅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对潜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教师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写了三种声音、两个神态、二个动作和半句话,这里面传递的是什么信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他未说出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一个“写”字倾注了什么感情?这些问题教师不单要提得出,还要帮助学生明白潜藏的信息: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同自己的祖国告别。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就是他深感亡国之恨后内心痛苦至极的表现。他坚信阿尔萨斯人是不会屈服的,法国人民最终会胜利的,于是他把最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才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表达了他的心声,也代表了法国人民的心声。
第三,要能够感悟文章中包含的意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汉语言表现力丰富,意蕴深刻,可以言近旨远,言此意彼。这种语言的学习,不能靠逻辑分析,而是主要靠联想想象,靠诵读积累,靠感悟、领悟、顿悟。《拿来主义》一课在用“旧宅子”喻其文化遗产时,这样写道:“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句中的“蹩进”如果照搬教参中的解释显然不着边际,因为这个“废物”并不瘸腿!起初,我解释为:“欣然有得地走进”,然而细一推敲,作“乐颠颠地走进”更好。这样解释既符合字义又切合实际,极力嘲讽了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的无耻行径。尽管最后的解释定格在课堂上的“疯颠颠地走进”,还是一位学生的“高见”,但能够走到这一步,与我的前期钻研和课上启发不能说没有关系。
第四,真正的“内化”教材,要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服务。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情感态度的差异,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由着自己的性子一意孤行,要巧设机关,从已知推向未知,从低处走向高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夏四奶奶)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猛然向学生发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难度就很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那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也有可能随之丧失。因此,聪明的教师可将这一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答问气氛中,以答为乐,获取知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巴黎5月18日消息,法国卫生总署18日发表新闻公报说,法国新增新冠死亡病例131例,累计死亡病例28239例。根据公报,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