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双十一,新闻里都不乏因为疯狂购物而导致家庭纠纷的例子。正常的消费无可厚非,但不顾经济条件疯狂买买买,不买不开心,买了又后悔,这就可能成了“网购强迫症”。购物狂以女性居多,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剁手族”并非都会“购物成瘾”
喜欢一件东西,那我花钱买下来;因为价钱便宜,一次囤了不少货,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行为。那些大喊着“剁手”的,未必一定上升到病态的程度,购物成瘾也有一定的指征,不是“双十一”的时候疯狂购物,就成了购物成瘾了。所以,千万别给自己乱戴“成瘾”或是“强迫症”的帽子。
“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质成瘾,另一种是对行为成瘾。网购成瘾就属于后者。在心理学上,“成瘾”有两大特征,一是患者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有了认识,但是无法控制,内心非常痛苦。二是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比如妨碍了工作、造成家庭冲突了等等。
如果对网购感到愉快,又没有经济压力可以放肆买买买,家人也没有什么意见,那尽可以享受网购的乐趣,没有必要医学干预,但如果出现了反复冲动购物,明明不需要或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一不购物就很难过,而当购物的当下能缓解不舒服的感觉,但买过之后又常陷入自责之中。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3个月以上,就需要干预了。
被掩盖的深层原因可能更复杂
当没有达到病态的程度时,购物确实能够提升情绪,那是不是购物能当“药”来处理很多情绪问题了呢?情况却不是这样。当你的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起到的可能只是麻木的作用。而在购物成瘾患者中,这种深层次的原因又是普遍存在的。
有很多数据都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酒精依赖、抑郁、强迫症等问题。这说明,购物跟进食、饮酒、强迫行为、情绪低落一样,都是表面的症状。1997年法国的学者研究表明,抑郁症和购物成瘾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参与调查的抑郁症患者中,近1/3有强迫购物行为。他们往往年纪较轻,并且以女性居多。抑郁症的患者,可能是通过购物来消磨时间、慰藉心灵,但是长久下去,可能会有购物成瘾的倾向。
购物强迫症的患者,用购物来缓解内心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且购物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从临床上接诊的病例来看,网购强迫症也大多“病出有因”,比如工作压力大、夫妻不合、情感缺失等等。现代女性常常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抑郁状况本身就多发,因此也容易用买买买让自己短暂地开心起来。这些患者需要心理疏导,严重时还要结合药物治疗。
可试试“拖延法”来对抗网购欲望
症状不太严重的“剁手族”,想摆脱无休止的买买买,可以先试试“自救方案”。首先要抑制冲动性消费,先把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延长付款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做一个消费计划,将不同用途的钱分开,设定一个网购限额,严格控制自己按照这个标准来操作。患者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空窗期”,比如可以先控制自己三天内不买东西,然后将期限逐渐延长,到最后完全摆脱买买买停不下来的困境。
对于网购成瘾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靠理性购物的自觉是不够的。当心理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时,不要将网购作为宣泄途径,可以多做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运动、读书、听音乐等,多与亲朋好友聊天沟通来转移注意力。而对于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人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学习事物的应对、处理方法,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扬子晚报)
新闻推荐
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11月5日在出席第3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的中国教育改革论坛时表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和自信,应该淡化学习成绩的作用。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