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曾在《昆虫记》中这样描述蝉的一生。但是,在安徽省宿州淮北一带,一些从地里爬出来的蝉的幼虫,可能没有机会羽化成蝉,命运就被改写了。
“得赶紧做饭,不然来不及了。”7月16日傍晚5点,萧县黄口镇道南新村的张女士就开始张罗晚饭,一边抽空把充满电的矿灯准备好。草草吃完饭,一家人带上矿灯到家旁边的小树林里去捉一种从土里爬出来的美味——蝶喇猴,直到深夜才回家睡觉。这是最近半个多月以来他们全家人的生活节奏。
蝶喇猴是当地人的叫法,就是蝉的幼虫,每年夏收后从地下爬上树产卵。“打完场垛好垛,蝶猴儿出来没有数。”这句当地流传很广的民谣,说的就是这件事。
据当地村民介绍, 在以前物资匮乏年代,人们把捉到的蝶喇猴放在油锅里炕熟,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的美味。加上每年蝶喇猴活动时间恰恰在暑假里,放假的孩子也加入到捉蝶喇猴的队伍。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蝶喇猴弥足珍贵,也渐渐成了一种带有怀旧符号的美食。一些从当地走出去的人,每年到这个时候就会念叨着“是吃蝶喇猴的时候了”。
近些年来,崇尚绿色、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主流。蝶喇猴这种大自然馈赠给吃货的美味开始走出乡村,爬上了城市的餐桌。当地一些头脑活络的人见有利可图,在人流量大的乡镇设点收购蝶喇猴,然后送到附近的淮北、徐州,获利丰厚。一些蝶喇猴还登上高铁,乘上飞机,成为一些大城市里喜欢尝鲜的年轻人盘中餐。
萧县黄口镇地处皖鲁苏豫交界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穿镇而过,交通极其便利。因此,该镇成为当地方圆几十里蝶喇猴的重要集散地。收购、储藏、运输、叫卖、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小小蝶喇猴牵动了当地很多人的神经。
据一些村民介绍,高峰时,一个人一晚上可以捉200个蝶喇猴。按当地收购价每个五毛钱计算,一晚上可以挣到100块钱左右。一个月忙碌下来,一家人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赵明玉
□链接
蝶喇猴
传统医学认为许多昆虫具有食药兼用的功效,蝶喇猴就是其中之一。《本草纲目》记载:内黄有一物,名爬猴,以油炸之,味奇香,有治百病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说:“蚱蝉,味咸寒,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中国药材学》也记载,蚱蝉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厥、夜哭不止等症。
新闻推荐
——郑小瑛做客“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