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晨起,最喜悦的事,便是对镜梳妆。
镜子里的那个人儿,刚起床时精神尚未振奋,稍显慵懒疲沓。经清水洗面,木梳理发,便见欣然之色跃然面庞。再经脂粉轻施,黛眉淡描,俨然春风拂面容颜生辉。最后换上出门的衣服,自上而下修饰完毕,便站直腰身,在镜前左右转动,上下端详,自觉镜中成就了一个美好的自己,等不及就要开启美好的一天。
自觉或不自觉之间,人们总喜欢对镜照影,欣然自喜。走过一排有橱窗的店面,即使橱窗玻璃照出的自己不那么清晰,也会不自觉地频频张望玻璃镜面里自己的身影,觉得那个朦朦胧胧的人儿还真是不错。坐在摩托车上等红灯,即使需要等待的时间不过十多秒,也会歪歪头,让脸对正后视镜,以指尖捋一捋发梢,觉得圆圆的镜面里的那个影像还真是耐看。再小的女孩子,换上一条新裙子,看到附近有镜子,就会摇摇晃晃地走过去,看看镜中的自己,笑嘻嘻的表情里都是满足。
所以,对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花木兰替父从军,以男儿之名在外征战十数年,回到家里穿上“旧时裳”后,就是理所当然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想那时她对着一面菱花镜,一定思绪起伏,感慨万千。久违了的作为女儿的一张脸庞,有多久未曾在自己面前出现?甚至,军中的花木兰,根本连对镜的时光,也是弥足珍贵的吧?所以那一刻,她一定是把十数年的隐藏的美,都聚集在镜中了。唐代女画家薛媛闻知丈夫打算另娶太守之女,第一件要做的事,竟是从容不迫地对镜自画,把镜子里那个美丽的影像用一支娴熟的画笔,用一份笃定的自信转到画纸上,配诗一首,让人送给丈夫,但也因此成功挽回丈夫的心。画家的笔下,揽镜自照的女子也是绝佳的素材,笔尖流转间,便有了许多千古以下依然震撼人心的作品。
喜欢照镜,觉得镜中影像与人、人心、人情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对于镜子,可称得上“珍重视之”。古时的镜子多以铜制作,除镜面部分,周边多饰以花纹,如牡丹花形钮座,麒麟、天马、凤凰、鸾鸟纹样镜框等。尤其是铜镜的背面,花纹更为丰富,战国有山字纹镜,汉代有神兽镜,唐代有海兽葡萄镜,元代有六菱花或六葵花镜,并且因为六菱花纹样应用非常普遍,所以镜子又有一个“菱花”的雅称。
直至当今,爱美女士房内的穿衣镜,形状最好的是自己喜欢的椭圆形、菱形,镜子的一角还可以有些暗花,把明亮与雅致融于一身,方能烘托出自己在镜中的美丽;包内的小镜子,虽小而不简单,都要有些装饰,有些独特,可以是俄罗斯式的撞色图案,也可以是中式的木质包边,凡此种种,才能对得起自己从镜中发现美留住美的心意。
而说到做镜子的材料,除了铜和玻璃之外,据说还有金、银、黑曜石、水晶,可见可以照出影像的材料,都有可能用作镜子。然而我想,最天然的镜子,莫过于临水照花了,在水中看自己的倒影,看自己的面容,是人自然的反应吧。但墨子却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认为只有以人为镜,才能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样做对自己不利。宋代诗人宋自逊有《照镜辞》一首:
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
人心不同有如面,青铜照面不照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
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
这又是另一个观点了:有形的镜子,只能照到自己的面容,而心有明镜,才能照得出自己的本性到底是私欲满布还是淳朴无私。
最后,我想还是唐太宗因魏征而感慨的那句关于对镜的概述最为经典: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既然揽镜自照,可以妍姿容,可以正体态,可以悦己悦人,是如此的美好。以何为镜?每一天里,都照了哪些镜子?照过以后,是不是真的变美了?也许,对着晨起的第一面镜子,我会想想这些,让镜子照到心里去。
新闻推荐
■崔福贤因工作原因,我有幸观看了多场校园儿童器乐表演赛。在叮叮咚咚、咚咚哒哒的丝竹管弦声中,我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