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福贤
因工作原因,我有幸观看了多场校园儿童器乐表演赛。在叮叮咚咚、咚咚哒哒的丝竹管弦声中,我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弦乐类和弹拨类的小选手经常出现音不准的问题,打架子鼓的孩子在高分贝声响中没有保护听觉的措施等。
听觉对一个音乐人或音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尚处在成长发展中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很揪心。那么,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我想:这其中既有家长不懂的原因,也有孩子盲从的原因。从教育角度看,还有音乐教育普及工作不规范、不专业的问题。
站在音乐教育者的立场上,我认为:孩子们挑选入门乐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影响一生的性格。那么,孩子的入门乐器该如何挑选呢?
一、应当尊重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
科学研究证明,胎儿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就有了听觉雏形。可以说,听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乐器是音乐的载体,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触摸、弹奏乐器来感知音乐,从而随音乐放飞心灵。孩子感觉到乐器的音高较容易上手时,他的兴趣就会越学越高,信心也会随着增长;反之越学越糟,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在各式各样的乐器中,音高排列最直观,最易上手的乐器当属键盘乐器,如钢琴、电子琴、风琴等。小提琴大师林耀基曾告诫广大琴童:“不管你喜欢什么乐器,先学点键盘类乐器的基础,对以后乐器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键盘乐器是学习一切乐器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音高指的是具有一定准确高度的音,即音准。在大多数国人看来,音准并不怎么重要,一个乐器能演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就差不多了。正是受这种“大概”“差不多”的传统思想影响,才造成很多公共文化场所的乐器音高不准、五音不全,甚至连学校的乐器都形同虚设。也正因此,才会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弹奏一架漂亮的钢琴时,因为音不准而愤然离去的场景。
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管是人声还是乐器,没有音准就没有音乐。西洋乐器的十二音律和民乐的五声音调,都是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喜怒哀乐,最终要通过乐器发出准确的“哆、唻、咪”来传达。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哆、唻、咪里面凝结着人类的血与肉。”可见,能通过乐器奏唱出准确“哆、唻、咪”的孩子,其实要比奏出音不准的一首曲子更为重要。
二、应当遵循儿童生理成长的自然规律
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清澈晶亮的明眸,纯净如天籁的嗓音,美丽如世外桃源的心灵……这些天然的生理表象,决定了孩子们所选乐器发出的声响,应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天然融合、自然顺应。乐器的音响要能呼应孩童的心灵,其音质应当纯净、悦耳、美妙、赏心,像钢琴、木琴、竖琴、扬琴、小提琴等。
通常认为,听力的感觉一般在25分贝左右是健康的,25到40分贝为轻度障碍。对初学乐器的孩子来说,音量一般以不超过25分贝为宜。就乐器而言,电声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等,平均音量都在120分贝左右,长期与之接触,即使是成人的听觉也会大大降低,何况是听觉还非常稚嫩的孩子们。
身为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器乐表演赛中种种不利于身心成长的场景,怎能不揪心呢?不要忘了,准确的音高、和谐的节奏,才能塑造动人的音乐,而健康的音乐环境,才能锻炼孩子们那颗自由且美妙的音乐心灵。
(作者单位:市金口岭小学)
新闻推荐
路,是岁月的一角。路之种种,行者无疆。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这是白居易笔下孤寂而苍凉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