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场上,一群老年人唱响了《喀秋莎》。本报特派记者李志刚摄本报特派记者李志刚
6月18日发自俄罗斯
到了莫斯科,红场及克里姆林宫肯定是要去看看的。在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那里,坐落着“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起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
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石碑,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下面还存放着装有从这些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金星勋章图案。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昼夜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每天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们在长明火旁站岗值班,每隔一个小时换一次岗,每一次换岗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及俄罗斯人驻足观礼。
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向无名烈士墓致敬之后,本报特派记者沿着克里姆林宫的红墙漫步前行,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和优美的歌声。“这不是《喀秋莎》吗?”我快步赶过去,果然看到几位老兵模样打扮的俄罗斯老人,拉着手风琴,就在一条小巷的路口,演唱这首经典歌曲。
《喀秋莎》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历史不能忘记,不会忘记,也没有被忘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莫斯科6月9日电(记者鲁金博)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9日在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直播节目中说,俄罗斯从来没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