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名学者曹聚仁在介绍自己读书经验时,曾经说过“爱惜精神,莫读古书。”如果展开阐述,那就是以下三句:“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我们如果断章取义,不把曹聚仁的讲话结合起来看,就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曹聚仁并不是反对读古书,相反对于国学经典,他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曹聚仁生于1900年,正是清末大变革的时代,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四岁起,曹聚仁就开始读书,从《大学》《中庸》读起,一直读到《纲鉴易知录》《近思录》;《诗经》背过九次,《礼记》《左传》念过两遍,只有《尔雅》仅念过一遍。这些经典就是现在流行的国学,莫说几岁孩童,就是大学生又有多少人精读过呢?
因为对于经典的反复解读,曹聚仁从中就发现了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这让他备感疑惑。那些经典上的观点都是一家之言,写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就让少年曹聚仁无所适从。比如有一次,曹聚仁在《朱文公全集》上找到一段朱子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拿去请教父亲。朱熹是宋代大儒,明清八股取士的四书五经都是以朱熹的校注为准,自然父亲不敢说半个不字;可是岳飞是抗金英雄,文武双修,历来是高大全形象,父亲也不敢有丝毫诋毁。因此面对曹聚仁的质疑,父亲也只能含糊其辞地敷衍了事。父亲的解释当然不能让曹聚仁满意,于是他试图带着满肚子的疑惑继续在古书中寻求答案。可是一番精读下来,他发现问题是越来越多,都是各说各话。于是曹聚仁终于明白,所谓白纸黑字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神圣,都是可以拿来质疑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慌,更不用说那些大小权威的思想了。
对于德国大哲人康德,曹聚仁是相当佩服的。因为康德能在看了一种书、接受了—个人的见解后,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从而最终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既能博学多识,又能开宗立派,当然这就是学者的最高境界了。
曹聚仁的读书经,其精髓就是“两不一要”,即“不唯上、不唯书和要创新”,在今天有着更重要的价值。最近,当某出版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同名落地书版权时,他们却发现,书架上已是满世界“舌尖”迎候在那里了。这让很多读者迷失在“舌尖”里,不知所措。这就是傍名牌跟风的结果,最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被稀释掉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就是敢于走自己的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可是在当下,由于急功近利,很多人都不愿意创新,他们把别人的创意直接拷贝过来就完事,这对于原创者来说极不公平,最终会毁掉整个行业。如果所有的人士都以曹聚仁的“两不一要”读书经作为座右铭,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我们的文艺界必定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面来。
新闻推荐
北京时间昨晨,德国国家男足在联合会杯中出场。他们在索契掀起“青春风暴”,德国队平均年龄仅24岁4个月的二线阵容,3∶2力克澳大利亚,赢得了联合会杯B组首轮比赛的胜利。主教练勒夫此次带来二线阵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