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去欧洲旅游观光,无不向往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的壮美风光,并在乘兴而归之后,无限缅怀地在微信发照片、在网上写博客、在报刊著文章。与众不同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位身为作曲家的驴友,历尽艰辛但兴致勃勃地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之后,谱写了一首至今无人超越的表现登山过程的经典乐曲——《阿尔卑斯山》交响诗。此曲将登山各种场面像电影一样作写实描述,故有人称之为“电影音乐”。
这位驴友,便是德国晚期浪漫乐派的里程碑式人物理查·施特劳斯(他与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没有丝毫关系)。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游历山川湖海无数,不同的时期身临不同地貌,自然而然地令他触景生情,产生创作的欲望。但是,他始终对阿尔卑斯山情有独钟。这既是因为他的家乡慕尼黑,与阿尔卑斯山脉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山峰楚格峰毗邻,也因为他青年时代一次显得有点冒失的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有惊无险的历程。
这次遭遇迷路和暴风雨的冒险攀登阿尔卑斯山的经历,对理查·施特劳斯一生都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在他事业稍有所成之时,便买下家乡慕尼黑以南更靠近楚格峰的小城加尔米施—帕腾基兴的一幢别墅。正是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麓那闻名遐迩的黑森林里,《阿尔卑斯山》交响诗横空出世。
在《阿尔卑斯山》交响诗里,理查·施特劳斯将他从高耸云霄、神秘莫测的阿尔卑斯山游历归来的回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其间有寻幽、观瀑、遇险以及不期而遇的雷雨风暴,在攀登高山险峰可能观赏和遭遇的一切,尽在此曲之中。
《阿尔卑斯山》交响诗分为五个部分:序,登山,山顶,下山,终曲。
乐曲以低声的铜管开始,表现阿尔卑斯山熹微的晨光,渐渐地,管弦齐鸣,形成宏大宽阔的音场,表现壮丽辉煌的日出主题;接着,低音弦乐有力地奏出流浪者的主题,圆号与长号的出现,表现登山过程的悬崖峭壁以及猎人打猎的场景;快速的弦乐和木管乐,表现飞落的瀑布和潺潺的山涧;圆号奏出喜悦的旋律,表现进入鲜花盛开的高山牧场;当小号、大管高音旋律显得特别辉煌之时,是登山者攀爬在冰川之上;随着雷声的出现,表现着登山者命悬一线的一刹那;登上高山之巅,气宇轩昂的铜管以强劲的力度响起山顶主题,令人有天崩地裂之感,登山者俯瞰波澜壮阔的云海群山,心中充满空前的豪迈之情;接着,弦乐表现云雾急速奔跑,木管表现太阳被云雾遮掩,风琴的加入,又增添了寂寞色彩,这一切,预示着暴风雨将临;木管奏出令人恐惧的旋律,远处传来隐隐雷声,令人笼罩在不安的气氛中,雷声越来越近,暴风雨来临 ;雄壮的铜管乐奏响喜悦的太阳主题,渐慢后安详地出现流浪主题,然后在夜幕中轻轻消失。
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莎乐美》《玫瑰骑士》等大量歌剧,其久演不衰的交响诗作品还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生涯》等。理查·施特劳斯于1911年开始创作《阿尔卑斯山》,1915年完成总谱后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将极为深邃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完美融合,给聆听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聆听者享受到纯净的天籁之音。
新闻推荐
黛安(左)40年前的工作照也许你对黛安·冯芙丝汀宝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但相信你一定在杂志、社交网络甚至大街上看见过各种各样时髦的裹身裙。1973年诞生的一款裹身裙让DVF一炮而红,而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