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在中国有多畅销,不用说你也知道。市面上进口食品数量的增加,是有切实数据支撑的实实在在之事。那么,市面上的进口食品是否安全呢?为何同样的进口食品会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呢?
差价为何如此大
同一款德国产啤酒,在城市超市卖到20块钱一听,可在上海街头所谓“自贸区食品专营”之类的小自选店,20块钱可以买四五听。一模一样的包装,一模一样的口感,完全不一样的价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次,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街头小店售卖的进口啤酒以及其他食品,价格比大超市低,一大原因是商品临近保质期。以城市超市卖20元一听的啤酒为例,其在距离保质期尚有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即流入街头小商店,以10元一罐甚至10元两罐的价格售卖。到了临近保质期,则以10元三罐售卖。
如今,大卖场多开设临期食品专柜。其中商品价格,大约是正价商品的五分之一左右甚至更低。而街头巷尾一些所谓“自贸区食品专营”之类专卖进口食品的小店,如果售价在城市超市卖价的一半以下,则大多是临期食品。因为其进货渠道本就是在临期商品处理点等处,进价低,商家利润仍可观。
除了因超市档次,以及临近保质期长短不同,还有一类价格差完全是因为商品本身产地。同样以啤酒为例,在一些进口商品小店多印有洋字码的黑啤,售价5元一听,仔细端瞧,竟然是江苏太仓生产的。
检验难度在加大
记者了解到,进口食品在原料、制作工艺上,与既往概念上的国产食品比,差别更大,变化更多,有着超越于国产食品的一些问题。现行检验检疫执法标准与进口食品执法应有的标准存在脱节,一些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添加非法添加剂之类的化学问题,而是其本身的质量问题,比如偷工减料、掺假、以次充好、冒充产地等等,而采用传统检验检疫方法,不仅浪费检测资源,还存在许多与进口食品特点不匹配的地方,导致检测结果事实上毫无意义。
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0月,进口食品被检出不合格的前十大原因是:标签不合格、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超过保质期、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水分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霉菌超标、品质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这10类不合格食品为1282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54.6%,超过一半。跨境电商、微信网店、摩托送餐外卖等已成为一线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温床。 (新民周刊)
新闻推荐
手机控们一定知道华为最新旗舰机P9,现已经如期上市。并携手德国百年传奇相机品牌徕卡设计全新拍照系统,为大家带来手机摄影颠覆体验。目前,大家通过光大购精彩商城购买华为P9现货,价格和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