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好复杂的程序 ,数控机床开始“吱吱”地运转起来 ,一旁个子不高的青工 ,正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每一个步骤。昨日 ,当记者走进柳工一间宽敞的车间 ,31岁的扈海安正擦着头上的汗水 ,这名荣获第三 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柳工集团生产技术员 ,腼腆地微笑着说:其实我很平凡。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和时机 ,扈海安告诉记者 ,他从小是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高考时 ,他落榜了。初入社会时 ,他是各种临时工 ,非常迷茫。后来他决定学车工。在柳工 ,他找到了归属感。
此后 ,他坚持追求、坚定信念 ,立足岗位 ,沉醉于技术研究、终于成为柳工集团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专家。
扈海安动手能力强、钻研劲头足。比如 ,学磨刀、磨钻头时 ,车刀的几个角 ,最初不是后角磨大了 ,就是后角碰零件。
于是 ,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 ,慢慢地 ,他发现自己对机械加工充满了兴趣 ,就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那时 ,数控工人很少 ,公司安排他学习数控铣床 ,挑战非常大——机床是德国产的系统 ,操作面板和说明书都是英文 ,操作较复杂。扈海安白天在厂里操作机床 ,晚上拿着说明书回家 ,不懂的单词就查英汉词典。他还成了新华书店的常客 ,寻找书籍来自学 ,学编程、工艺、制图、材料、刀具等。
很多工件加工都是首次加工 ,或是新产品试制 ,没经验可借鉴 ,需要重新编程和尝试不同的加工工艺。别人下班玩游戏过瘾 ,他研究技术上瘾。从2007年到2010年 ,他先后学习了车床、钻床、铣床、内孔磨床、外圆磨床的操作方法 ,还有数控铣床、雕铣机、电火花成型机等数控设备的操作方法。
2008年的全市第四届数控大赛数铣组比赛 ,成为扈海安展示自己的第一个平台 ,他收获了三等奖。“出去走一遭 ,认识到了差距。”经过总结 ,他有针对性地练习 ,单单是理论试题 ,家里就有一尺多厚。一年后 ,第三届“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他获得数控铣工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铣组总决赛 ,为团体第八名出了力。赛场犹如考场 ,扈海安在比赛中查找到自身的不足 ,并向赛场上的其他高手取经。
2011年11月 ,他在广西国有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 ,获得“加工中心”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2年12月 ,他荣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同年 ,他荣获了“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 ,获得广西五四青年奖章 ,2014年获得“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劳动模范”。
在工作中 ,他是拼命三郎 ,由于长期忙碌在一线的岗位上 ,他患上了胃病。一次 ,胃病发作 ,还在医院输液 ,但为赶一件加急的工装 ,他瞒着家人、领导从医院溜出来回到岗位。他强忍着胃里钻心刺骨般的疼痛 ,将图纸绘制到电脑中编制程序 ,豆粒大的汗珠 ,从他苍白的脸上流下 ,一颗颗滴到图纸上……好几个小时过去 ,他依然坚守在数控机床旁。胃 ,疼得厉害了 ,他蹲下 ,用手掐下自己 ,让自己保持清醒。等技术员拿取加工好的工装样具时 ,扈海安早已累趴在办公桌上……在他的带领下 ,班组里的青工们形成了学技术、争先进的高潮 ,全班99%的职工能熟练操作三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机加工设备 ,个个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全才 ,组员里有的获得技师等级 ,有的获得高级工等级 ,还涌现出了镗工状元、铣工“亚军”等技术能手和工作骨干。
“把简单的事情都做好 ,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都做好 ,就是不平凡!”扈海安朴实的话语 ,却折射出无私奉献、立足平凡岗位、践行“敬业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报记者张晓军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24日在柏林巴比伦电影院拉开帷幕。约40部华语电影将在4天时间里陆续登场,给德国观众带来深度了解中国的机会。电影节开幕影片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