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寒食十三绝”传承中国文化

来源:烟台日报 2022-04-05 07:18   https://www.yybnet.net/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除了踏青、祭扫,古人们还有吃寒食的习俗。这就不得不提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日——寒食节。

古时候,冬至过后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人们只能吃冷食,这一天就叫作“寒食节”,又称为“百五节”“禁烟节”。

一般都说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民间传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死难日,人们在这天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使得这个节日具备了怀念忠义之士的文化意蕴。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寒食节已经渐渐融入清明节,人们也不会再在寒食节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对祖先的追思与今人怀念故去亲朋的心情,却毫无差别。人们通过品味传统寒食小吃,追怀先贤、传承文化。

如今,颇具京味儿的“寒食十三绝”成为清明节前后市民抢手的节令食品。“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禄、寿”三星,是个内涵丰富的吉祥数。看似简单的寒食讲究也不少,适于冷餐、便于携带和不用佐料,凝聚了小吃制作师傅的功力。

“老字号”护国寺小吃的制作技艺是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业20余年的护国寺小吃店面点师王延斌说:“以十三绝中的芝麻烧饼为例,从和面开始就有严格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最后成品的看相和口感。而相关制作技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制作精髓。”

护国寺小吃起源店经理王新梅介绍,蜜麻花,老北京俗称“糖耳朵”,因其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寒食节前后有放风筝的习俗,风筝上还得插上竹笛,犹如“筝”鸣,吃糖耳朵还是为了图个“耳聪目明”的好口彩。姜丝排叉则蕴藏着养生的道理:春天乍暖还寒,又是冷食,先吃姜,取其祛风散寒、暖胃助阳的功效。

近年来,“寒食十三绝”小吃与时俱进,在“个头”上变得越来越小巧精致,在配料上也更为健康。受疫情影响,一些寒食小吃还采取独立包装、线上销售,受到年轻人欢迎。

(新华社)

新闻推荐

国家卫健委:15省份3.8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记者从国家卫健委获悉,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份共计3.8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此外,还调集了2...

相关推荐:
梨花风起正清明2022-04-05 01:50
猜你喜欢:
评论:(“寒食十三绝”传承中国文化)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