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机会外出,总看到人家在旅游景点,或大型商场,或品牌超市,大包小包,大袋小袋,不是为家人买衣服,就是买当地的特色风味美食,还有小孩的玩具。这样,既让大家品尝到美食,穿上品牌或漂亮新衣,尽情玩耍到新的玩具,足以证明“此一游”的价值,众人皆大欢喜。
而我呢?倘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参观抑或旅游,一不买吃的,二不买穿的,三不买玩的,却拾掇上一本、数本或成捆的书回家。
一次随团到湖南凤凰古城游玩,这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一行人自然要逛街购物,称得上疯狂。大把大把的钞票甩出去,换回的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和美味。
我只怀着虔诚的心,拜谒从文先生故居后,感到异常激动。有幸走近文学大师,目览他的生活场所,手抚他曾经生活、学习的每一寸地方,心中虔诚得坚定、安宁,希冀得到大师的灵气与真传,毫不犹豫地在大师的故居门前买下了一本他的名作《湘行散记》。钤了印,盖了章,如获至宝捧在胸前,觉得此行不虚,意义非凡。时不时在众人面前抖落出来,炫耀一番。于我而言,不亚于美食和靓衣。
某次在省城学习数天,晚上就租个摩的,往文教路旧书市场跑。那是一条素以出售旧书闻名的街道,在当时圈内颇有名气。我一去就是两三个小时,寻寻觅觅,挑挑拣拣。店老板半是揶揄半是责怪,“你这是比挑媳妇还仔细。”我一笑了之。
在我的“广泛搜寻、重点考察”之下,觅到了上世纪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大厚本精装的《史记》《三国志》《徐霞客游记》等几套数十本古典名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学习结束,乘车返程时,我拎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上车,累得气喘吁吁。车上的人都用看猴似的目光盯着我。看我这个人,衣着不像老农,但从行头上看,十足老农一个。也不知蛇皮袋里究竟装的是何宝贝,值得如此卖力。我的心兴奋急切,恨不得飞回家,看它个几天几夜,不食不喝,方解心头之快。
外出能买到向往已久的书,心情甚是愉悦。旅途的劳累随风飘散,无影无踪。
一次两次无所谓,次数多了,看见朝家里搬的都是书,妻免不了嗔怪一番,“你到外面,不帮我们大人买东西也就算了,小孩子你总要买点什么给他们吃的玩的吧?”
“你看看人家做爸爸的,是怎样对待自己子女的?”
我自知理亏,嘴上仍振振有词,“亲爱的,那玩的吃的,超市里不是有么?何必费那么大劲,从外面买来?”
“那你的书为什么还要从外面买来?你每次想到的总是自己,是不是有点自私了?”一番话,呛得我哑口无言,乖乖噤声。大丈夫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啊,外出想到的总是自己,从没有落过一次。这不是自私吗?
“大包小包的书,能当饭吗?”这是责怪,也是最直白的劝告。我的理论是,食物吃掉了,就没有了。买了书,我可以看,你可以看,孩子现在或者将来也可以看,大家都可以看。摆在书柜里,永久不消失,甚至还能传代呢。
真佩服有些男人出去,也像女人一样,很擅长购物。帮另一半买漂亮的衣服,连内衣什么尺码都一清二楚牢记不忘。好几次,我暗下决心,排除万难,记住妻的尺码,好到外面帮她买件新衣,让她高兴高兴,让她在同伴面前得瑟一下,可是最终还是忘得一干二净,不得不怀疑自己在生活上的低能。
“这样倒好,省得在外面拈花惹草,会讨别的女人的喜欢”。这是妻的辩证法,从而认定我是市面上“信得过产品”。余生短暂,一不抽烟,二不嗜酒,也就买书看书这么点爱好,妻也就听之任之了。
也有甚为愧疚的事。尚记得,孩子年幼,好几次看到我外出归来,张开双臂急切地跑来,喊我爸爸,翻开包裹,既没好吃的,又没好玩的,失望地跑远了,小嘴嘟得能挂起小水桶,让人心疼爱怜……次数多了,便习以为常,再也不翻我的包了。翻也无济于事,知道他的爸爸,跟别人的爸爸有点不一样。
这么多年,这个坏习惯坏毛病,一直没改。
有一句话极为流利:“出走大半生,归来仍少年”。少年早已不再,青春与时光俱老,但每次归来,沉重的行囊里别无他物,只有厚重的书,以慰藉自己平凡的人生。
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改也罢。
《湘行散记》沈从文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毛毛摄影
新闻推荐
总监被降职为前台,劳动者告用人单位违法调岗。法院认为,该调岗行为具有侮辱性,属于不提供劳动条件行为,遂判决用人单位向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