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对外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提出了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尽管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譬如,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弱项,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优质资源总体短缺,扩供给促普惠仍需下更大功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匹配不够,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首次将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丰富、需求层次更高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和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同步纳入规范范围,提出了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支持政策。接下来,为了把《规划》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务必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首先,要注重科学统筹。科学性是把握《规划》要旨的关键词。只有科学界定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准确厘清政府和社会、个人的权责边界,方能稳步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只有科学设定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加强毗邻地区设施共建共享,方能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科学有序地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用好“两只手”。如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力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更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引导,织密兜底保障网,扩大优质供给。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发挥多元供给优势,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再次,要系统提升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的局面,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规划》提出紧扣服务设施布局、生产供给、服务享有、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系统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持能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多元供给格局。要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把优质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只要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检验公共服务发展质量的标准,就能够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李婷)岁末年初,区交通运输局提前安排部署,抓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引导动员交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