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的那份礼物 曾温暖了她的童年
丹丹和“新年心愿”活动结缘是在2015年1月下旬。那时她才14岁,爸爸在四年前因癌症去世,妈妈双目失明,母女俩和姥姥、姥爷一起住,日常开销多靠当时已经68岁的姥爷打零工维持,农忙时节姨妈和舅舅也会赶来帮忙。
家庭的变故并没有让丹丹消沉,懂事的她早早学会了做饭和收拾屋子。担心妈妈孤单,写完作业后,每晚她都会将学校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说给妈妈听,这既是妈妈感知外界的方式,也是母女俩最快乐的时光。从来都考第一的丹丹是同学眼里不折不扣的“学霸”,也是妈妈最大的希望,而她最大的心愿则是稳稳地考上大学,早点工作减轻家人的负担。
“我当时的心愿是给妈妈送一件新衣服,后来真的有好心人帮忙实现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丹丹历历在目。她告诉记者,收到衣服后妈妈很开心,她也很高兴,母女俩的那个春节始终被温暖包围,“收到想要的礼物,真的能让人开心一整年”。至今,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还被留在家里。
“不是说礼物多贵重,但却给了我极大的尊重,也给我一个希望和奔头。”丹丹说,在当时的情境下,她一直觉得自己没资格像其他孩子一样奢求心愿变成现实,但这个活动让她感觉到“有人关心你想要什么,而不是我要给你什么”,这份尊重和被保护弥足珍贵,某种程度上温暖了她的童年。
打开了一扇窗 收到更多人的温暖
给妈妈的新衣服仿佛是潘多拉的魔盒,也为丹丹打开了一扇窗,那之后,她收到了更多人的温暖和帮助。
过早的懂事意味着内心承受的东西更多。尽管如今性格外向活泼,但丹丹坦言,爸爸刚去世那几年,她其实有些自卑,也不太喜欢说话,一闲下来就会乱想。但新年心愿活动之后,越来越多人走进了丹丹的生活。
最先来的是义工,他们来自招远扬帆助学公益志愿者联合会,既是协助送出心愿礼物的人,也是后来给了丹丹最多帮助的人。“突然就多了很多人跟我说话,他们说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这话给了丹丹很大的希望,在小时候的她看来,大人说话都会算数,她开始感觉自己没那么孤单,也没那么害怕了。
这句承诺,招远扬帆助学公益志愿者联合会的义工们也确实做到了,于忠庆、李咏梅、康宁等接力开始关注这个孩子。“扬帆的活动我从来不落下一次,寒暑假总是很丰富。”丹丹告诉记者,尽管家住得远,来回奔波参加活动不方便,但志愿者们总会亲自上门接送,让她有机会接触很多新事物,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快乐。
也是这些义工们帮她找到了后来的“干爸干妈”。得知丹丹的情况后,招远当地一位好心人决定长期资助其上学。在丹丹读高中期间,他们还每周定期送饭或将丹丹接回家照顾。“说是干爸干妈,其实就是一家人,跟亲爸亲妈没分别。”丹丹说,这些帮助让她觉得自己始终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宝贝,也让她更有勇气继续为梦想奔跑。
大学里频传好消息 她希望走上助人之路
有了众人的帮助,丹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如愿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后,她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好消息也一个又一个传来。刚刚转为预备党员的她,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如今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同时,她也在全力备战接下来的教师资格证面试。
“我过得很好,也很知足。”丹丹说,如今大三的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每年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兼职等基本能维持日常开销,大学期间她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见识、锻炼更全面的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和再深造做准备。
“是这些人的出现让我没有在那样的境地里受到伤害,才有了现在的我。”尽管不愿意轻易提及过往,但丹丹说这些点滴的温暖和爱,她都记在心里。马上大学毕业的她称,自己也愿意加入到助人的队伍中来,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去温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
一个新年的心愿礼物真能改变孩子们的境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来自陌生人的这份温暖却像一粒种子,可能在孩子的心里默默扎根,鼓励他们向阳生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2015年冬天,招远的丹丹(化名)与“新年心愿”活动结缘,如今她如向日葵般茁壮成长,已顺利就读南京师范大学。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靠自己活得很好”。
在她看来,当初通过“新年心愿”送给妈妈的新羽绒服给了她极大的尊重和鼓励,让当时“不敢奢望实现的梦想成了真”。也是通过这个活动,她遇到了长期关心和帮助她的公益组织、义工和后来一直资助她的好心人,让她彻底走出了生活的“低谷”。
丹丹(前排右二)和同学合影。
新闻推荐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青年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如果给予青年更多机会,加大培养力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