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处获悉,著名哲学家李泽厚于当地时间3日早晨7时,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李泽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还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李泽厚的著作中,对读者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美的历程》。在书中,李泽厚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冯友兰先生曾评价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听闻李泽厚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发文表示哀悼,“学生时代读过他不少书,他的《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
李泽厚
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是著名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作包括《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批判哲学的批判》等。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他曾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
李泽厚和他的“积淀说”
美是实践的产物 也是积淀的成果
李泽厚逝世的消息昨日传出后,有关他学术著作与生平回忆的内容也在网上纷纷浮起。
对哲学最初的兴趣
源于12岁时的“精神危机”
李泽厚曾透露,自己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想到:“人是要死的,那么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终极谜题的出现,成为他后来对哲学感兴趣的最初起源。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并开始自学感兴趣的课程,研究谭嗣同。他自己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的弯路。后来有的人看我写文章很快,以为这是天分,其实我是下过笨工夫的。”
李泽厚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他同时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史,“我看哲学史,同时看几本,读柏拉图,就同时看韦伯的、梯利的、朗格的,还有罗素的,看谁讲得最好……西方哲学史就这样学下来了。”
李泽厚说,康德和黑格尔对他影响最大。“他们两人给的不是论断,而是智慧;不是观点,而是眼界;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当年读康德《判断力批判》时“眼下一亮”的感觉,他一直记得。
“美学热”高峰期
他每出一本书人们都奔走相告
或许会有人不解:为什么哲学学者总在谈美学?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学起源于哲学,本是哲学的一部分,到了近代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美学中的根本思想,基本上都来自哲学。
事实上,很多学科原本都曾是哲学的一部分,比如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它们也都是到了近代才独立出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具创造性的,就是后来广受重视的“积淀说”——所谓“积淀”,是指人类在与动物分野后,为求生存,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而这漫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自身的、尤其是心理的改变。
李泽厚由此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也是积淀的成果。这一“积淀”理论,也贯穿于他后来几十年的思想史研究和康德研究中,一直到他晚年“情本体”哲学本体论的提出,都与此直接相关。可以说,这是他全部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
20世纪80年代,正是“美学热”在中国达到高峰的时期,也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另一位知名学者易中天曾回忆说:“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记忆
最后一次回国:
去北海公园走一走 在“老川办”吃担担面
“太震惊了,不久前我还帮助李老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他今年的新书《伦理学新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自己是通过李泽厚家人的渠道获知李老师去世的消息。
刘悦笛2003年起到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李老师是所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也是在所里退休的。2004年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我们谈得特别投机。之后他每次从美国回来,我们两都单独约酒,他也会请我帮他联系下在京的老友,总说所里老朋友越来越少了。我帮他约过叶秀山先生。”
刘悦笛介绍说,自己获知李泽厚过世的消息时,正开车经过天安门,“我的眼泪刷就流了下来。李老师身体好的时候,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他最后一次回来是2017年10月16日。一大清早,他提出想去走走北海公园。随后又在建国门‘老川办’用了便饭,那次李老师胃口极佳,一连吃了四碗担担面。之后,他又提出想去天安门走走,我们马上开到南池子的时候,他给了一份他在海外关于中国命运的访谈,访谈里他谈了自己的展望,他对中国的未来是非常乐观的。”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乔雪阳 综合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等
新闻推荐
17岁少年饶灏挺进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要把钢琴弹给更多人听”
17岁少年饶灏挺进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17岁少年饶灏成功晋级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波兰当地时间10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