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极核城市发展历程
(以天津为例)
第一次转变(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城市定位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加上了生产中心。由此“一五”“二五”时期,北京先后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使得北京的工业一跃超过天津。当然新中国成立前30年里,天津的工业经济地位依然较为稳固。
第二次转变(“九五”时期):北京确定了建设经济中心的目标,而天津作为既有北方金融商业中心的地位也被北京所取代。但北京领先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也随着政策的再次调整而转变。
第三次转变(“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此天津再次受到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天津港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开始向区域深度覆盖。
粤港澳大湾区极核城市发展历程
(以深圳为例)
工业化发展阶段(1979—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下一阶段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化城市发展阶段(1992—200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城市配套的欠缺问题,将深圳打造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区域协同发展阶段(2003—2012年):这一阶段是深圳区域协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支柱产业较快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稳居全国第三,以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长三角城市群极核城市发展历程
(以上海为例)
第一阶段(1949—1977年):单一功能轴线放射性城市复苏时期。城市扩展主要表现为市区外围近郊工业区的建设和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等一批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旧区更新主要是通过“挖潜改造”来展开。
第二阶段(1978—2000年):复合功能式圈层城市转折时期。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城市扩张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浦东新区、近郊区和卫星城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城市更新则在内涵上逐步丰富,新的政策导向、更新类型和更新模式开始涌现。
第三阶段(2001—2014年):多功能式多极城市重构时期。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呈现齐头并举的格局。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跨越时期。上海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新闻推荐
日前,经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禁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