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来北京密云水库首次突破历史最高水位线。陈晓楠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
11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20-2021年度调水任务结束,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调水超9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90亿立方米的南水流去哪儿了?创下新高是否与汛期强降雨有关?就此,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主任陈晓楠。
丹江口水库来水丰沛确保了供水量
新京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20-2021年度调水量创下历史新高。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历史性突破?
陈晓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在水利部统一指挥下,在南水北调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在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攻坚克难,不辱使命,这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从客观条件来说,调水量创下历史新高与来水情况和用水的消纳情况密切相关。
今年中线调水能够突破90亿立方米,主要是因为丹江口水库来水丰沛。10月10日14时,丹江口水库水位蓄至170米,这是水库大坝自2013年加高后首次达到170米的正常蓄水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用水角度来说,沿线各地方政府在生活、生产、河流生态补水等方面对调水的需求也很迫切,所以才能消纳那么多南水。
新京报:9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与汛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强降雨量有关系吗?
陈晓楠:沿线的强降雨对南水北调的正面影响很有限,相反负面影响比较显著。沿线渠道如果遭遇强降雨,那么入渠的水量就需要调节。丹江口水库上游,形成洪水入库。所以丹江口水库的蓄水量攀升与其上游降雨量和产汇流密切相关。
工程抵抗住了强降雨影响
新京报: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出现强降雨,比如汛期郑州出现强降雨。这对工程是否有影响?
陈晓楠:今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共发生10次强降雨过程,降雨量和持续时间均超常年,尤其是郑州地区,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工程经历了建成通水以来降雨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的特大暴雨洪水考验。
但从整体看,工程运行是安全平稳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提前谋划、提前准备。
在多轮强降雨期间,我们启动几十座节制闸、退水闸、控制闸全线联调,累计下达调度指令4300多门次,稳定控制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流量和渠道水位。在强降雨影响区域范围,提前预置抢险资源。
所以,虽然工程经历了一定的强降雨冲击,但是整体并不影响工程运行情况,依然能够保证运行安全。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累计下达调度指令4300多门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没有遭遇强降雨时,指令一般下达多少次?
陈晓楠:4300多门次是在应对强降雨期间,大约是在4天的时间内下达的,这相当于在正常调度情况下一个月的操作量。这就可以看出,那时的调度工作量、工作压力在应急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
南水正成为地方的主力水源
新京报:今年年初出现了极寒天气,这对调水有何影响?2022年年初,如果仍有这种寒冷天气,有何应对举措?
陈晓楠: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今年冬天大概率还是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工作。
进入12月份之后,我们将根据沿线各省市的需水情况,适当调整流量和抬高水位运行,达到对输水流速的控制。这是因为冰期运行时,如果有流冰出现,水流速度越大,携带流冰越容易堆积在某些弯道等位置,给供水安全带来风险。同时要与沿线省市做好沟通,以保持水位的稳定。
新京报:从具体的操作方面,针对冰期运行有何准备?
陈晓楠:这么多年来,我们摸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保障冰期输水安全的措施,可以用“拦、扰、融”三个字概括。
所谓“拦”是指在重要建筑物,比如渡槽、隧洞等布设拦冰索,这样在冰期可将冰碴进行拦截,以免在建筑物内形成堆积。“扰”是指在工程的关键部位,比如在退水闸、个别建筑物进口设置扰动装置,让水流搅动起来,使水流不容易结冰。“融”是指我们在闸门设置热融设备,通过加热使闸门不被冻结,确保闸门在冰期运行时能够按照需要启闭闸门。
新京报: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7年,七年来,调水工程有何变化,过去六年调水量有何特点?
陈晓楠: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说,七年来,它由辅变主。也就是说,按照原规划设计,南水北调工程属于地方的补充水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对南水的需求由弱变强,这使得中线工程由辅变主,成为主力水源。其中,北京城区70%用上了南水,天津超过95%用的都是南水。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每个人的文明行动,为切实提高文明养犬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营造整洁有序、安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