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别了,袁老!万众送别袁隆平 家属致答谢辞:切实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1-05-25 03:17   https://www.yybnet.net/

家属致答谢辞:切实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新华社发

长沙市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新华社发三年级小学生写信寄托哀思。张杰摄

群众带来气排球,吊唁袁老。

群众送来水稻缅怀袁老。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

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5月24日电(记者 张杰 刘秋凤 杨峰)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举国同悲!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上午10时,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前来吊唁的人士,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袁隆平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袁隆平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部分中央企业、相关省(市)负责同志,以及袁隆平同志生前好友和家乡代表等参加送别仪式或发唁电、送花圈。

袁隆平的遗孀邓则一袭黑衣,坐在轮椅上。她的头微微侧着,没有朝着遗体的方向,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放在大腿上。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告别仪式后,袁隆平同志家属以书面形式致答谢辞。答谢辞说:“2021年5月22日,我们敬爱的父亲带着造福世界的梦想和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依恋,不幸与世长辞了。他的去世,让我们感到万分悲痛。今天,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家父的追悼会,在此,我谨代表家属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群众自发悼念袁隆平,答谢辞中特别提到:“家父去世后,社会各界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家父在湖南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安江农校工作期间,单位领导及同事也给予了默默的付出和倾力支持,使得父亲能够全身心地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别了,稻田里的守望者

——为“国士”袁隆平送行侧记

花满长沙,万人送别。与“国士”袁老的告别,从5月22日下午就开始了。当日午后1点过,“袁隆平先生逝世”的消息从长沙传来,举国震动。下午4点过,当袁老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开出,行经的街道两旁,形成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一路上伴随有序的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视频全网刷屏,无数人泪目。

自发追悼,人山人海的静默

无声的共情和默契,在悄然蔓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和长沙市民,纷纷赶往与袁老相关的各处纪念场所。22日晚上,从湘雅医院到袁老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的广场空地,再到停灵的明阳山殡仪馆外,手携鲜花、前来悼念的人们,几乎彻夜不息。在袁老离开的第一夜,袁老的办公楼下,人们久久不愿离去。23日凌晨,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儿子赶来。“我想让他们有信仰,懂感恩,明善恶。”23日凌晨1点,一个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开车40分钟来到这里默默肃立。

23日,周日,雨水一天未歇,前往明阳山参加告别式的人们,未曾将脚步停歇。排队吊唁的队伍很长很长,前后望不到头,却格外静默。寂静而温柔,坚定而肃穆。

24日上午,天空放晴,25岁的青年胡胜涛,当日早晨7点乘坐高铁从广州赶来,下午就要返回。10小时路途,只为深深鞠一躬。

“的哥”彭先生免费接送前来追悼的群众,一天接送四五十人。因为忙于接送,彭先生没来得及给袁老送一束花,委托记者“帮我带一束花过去”。

“我们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

满城白菊空,只为送一人。

鲜花如潮,字信如雨。这两天,在长沙,你会看到很多很多鲜花,读到很多很多感人的留言。字里行间,饱含真情。“素未谋面却恩重如山”“碗中有米,当思袁老”“提笔已泪目。未面之缘,好似亲人”……

“袁公,天堂好好运动,我们好好吃饭,会珍惜粮食。”“我以后定不会浪费一粒粮食……”在花束的小卡片中,有人庄重地写下珍惜粮食的承诺。在一个不用担心温饱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粮食盛宴,曾经的贫瘠记忆渐渐模糊。袁老的突然离去,人们的心弦再次被拨动,“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

袁老以前离家出门前,要和田里的水稻打招呼,“你们乖乖的啊,我过段时间就回来了。”如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旁边的试验稻田里禾秧青青,袁老已然远行。

23日中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站在袁老走过的稻田田埂上,读到他曾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喜看稻菽千重浪,国士禾下梦乘凉。风吹稻香,人间烟火。别了,稻田里的守望者。

希望我们能记住他,永永远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刘秋凤 杨峰

新闻推荐

高水平保护 高标准管理 高质量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标保护的“三高”原则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震后第一课2021-05-25 01:46
评论:(别了,袁老!万众送别袁隆平 家属致答谢辞:切实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