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平衡观点说心理》出版后,毕希名又推出新作《智慧家长育君子》。这两本书均为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与前者不同的是,《智慧家长育君子》更侧重家庭教育中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说“平衡心理学”是毕希名潜心钻研国内外各派心理咨询理论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后来者的真情告白,那么他的“育君子之道”便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着眼国家和民族未来,引导广大家长重视孩子情商开发,关注子女心理发育和人格完善的智慧之言。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随着时代更迭、社会进步,该词被赋予道德的含义,亦指人格高尚、品德兼好之人。中国历来有君子讲仁爱、懂感恩、注节俭、重义轻利、刚直不阿、温雅谦和等传统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名片,君子之道通行于世界。而当今中国,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君子群体不可或缺。
培养君子,要从娃娃抓起。除了学校教育,注重家教和家风,亦是千千万万家庭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方面却存在许多误区。他们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简化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他们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过度期望,过度保护,虽有良好的愿望,却缺乏实现愿望的智慧。以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养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意志脆弱,难经挫折。由此,毕希名在该书前言中提出:“君子需要培育成长,其中家长的教育作用尤为重要。 ”
三十多年前,我与中国临床心理学专家、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毕希名教授相识,曾多次聆听他授课,至今我们还保持联系。现在已经退休的他始终不忘初心,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传授学业。毕希名从事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活动长达四十年,专业经验丰富。更难得的是,他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熟谙中国古代文化。在这本既有医学科普基调,又有基础理论内核的书里,他延续了自己一贯的写作风格。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要读懂一本心理学著作的内容实属不易。尤其对于普通家长,很难耐着性子去阅读较为艰涩的医学术语。在《智慧家长育君子》里,毕希名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家长群体,不同孩子的性格,借鉴中国古代的《论语》《道德经》,选择了一些中外名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典范事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简单有趣的故事,将东西方文化的智慧融会贯通,推荐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具体教育方法。在写作技巧上,他避将专业词汇化繁为简,采取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外贤者为人处世的智慧。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 “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卢梭也有一句名言:“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指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智慧家长育君子》意在科学地将心理学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广大家长,把“想”落实到“做 ”。如何做一个培育君子的智慧家长,是该书的论述核心所在。不说教,不枯燥,有哲理,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是该书的特点。
在书中,作者用慢性子和急性子的两个人做比较,来说明“气质性格不是人性”;用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培养祖冲之学习天文的兴趣,来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用孟母注顺势而为三次迁居,来体现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影响;用唐代诗人贾岛反复推敲诗句,来证实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效果大不相同;用爱迪生的母亲在家辅导被学校斥为“低能儿”并开除的儿子的学业,来昭显家庭教育的重要;用卡耐基继母扬长避短,鼓励孩子发挥特长使之成才,来印证尊重天性就是教育之本。
该书最后一章附有16个真实案例。这些案例,由报社记者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再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张翼老师根据征集到的316个实际问题,从中筛选出有典型意义的16个问题,最终由毕希名完成有针对性地点评。这种集体合作形式的案例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构思严谨,别具一格,让读者产生出强烈的代入感。案例中的人物,仿佛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和孩子们。案例中的场景,仿佛就是我们的家或者熟悉的地方。案例中的对话,仿佛就是我们和孩子们问答。所有这一切,实实在在地还原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现实。如此接地气的案例,很快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
爱有道,育有方。毕希名说:“家长的智慧不是天生的,这需要学习。 ”实际上,也只有不断学习的家长,才能培育出自强不息的谦谦君子。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毕希名依然敏尔好学,笔耕不辍。他觉得,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广大民众受益,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事情。
作者简介:梁青平,高级经济师,散文作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国)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第五巡回法庭近日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