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阅享全文
新华社西宁2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杰)“听见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我觉得心里踏实。”塔松指着远处的厂房说,就在5年前,别说是价格几百万元的生产设备了,全乡连一个像样的生产车间都没有。
塔松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党委书记,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去乡里的有机肥厂,了解生产情况。
江千乡地处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3900米,生态环境脆弱。2016年,塔松来到江千乡,眼前所见让他感到震撼:砂石路坑坑洼洼,老百姓住的平房不少已经破旧不堪。每家每户除了一个壮劳力负责放牛之外,其他人普遍缺乏稳定的增收渠道。
“多年来,过度放牧导致江千乡的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会威胁到牛羊的生存,陷入恶性循环。”脱贫之路如何走?调查走访后,塔松认为,牧民群众一家一户分散养殖规模小、力量弱,只有走联合发展之路,江千乡才能有未来。
为了改变当地的传统放牧方式,塔松挨家挨户动员牧民加入合作社。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走遍全乡四个村庄,对有思想顾虑、不愿加入的牧户,他上门反复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由于担心自己家的牛加入合作社会变为公有财产,隆吉村牧民多才对加入合作社犹豫不决。“塔松书记第三次来时,拍胸脯要和我签保证书,有任何损失他来承担。”多才说。
塔松以“拔钉子”的韧劲说服了多才,数百户牧民群众响应号召,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逐渐整合了70余万亩草场和5000头牦牛。目前,全乡4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自2018年以来累计分红190余万元。
新闻推荐
12309中国检察网3月10日消息,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原委员、管委会原专职副主任兼木里煤田管理局原局长李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