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理坤
母亲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行第三。她中师毕业后在乡里教书,机缘偶然,在亲戚极力撮合下,遇到了回家探亲的父亲。两家情况各异,父亲家境贫寒,住的是土坯墙、茅草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山西师大毕业后独自闯荡;母亲则在外祖父母的呵护下衣食无忧,学业一帆风顺。据母亲讲,当初嫁过来是看中了父亲的稳重和才气。于是,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幸福的憧憬来到了简陋的农家小院,开始了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
我出生后不久,父母一起远赴山西大同某中学任教,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四岁时,祖父母年事渐高,连连催促着我们回去。母亲辞职带着我先回来,为了生计她选择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耕种。几亩地春种秋收全落到她一个人肩上,锄地、薅草、播种、施肥、收割、装袋、搬运等,忙得天昏地暗。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母亲便收拾好家里去上早读,八点结束急急回家做饭喂饱了我,又背着我匆匆去学校。直到父亲返乡,我才到城里入学。小学时每周周末回老家见母亲,初中住校之后,变成了一个月见一次。之前年少无知,迷恋外面的世界,我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撒欢玩耍,中学、大学一晃而过。我习惯了独来独往,常常忘记了家,疏远了亲人。
弟弟一直跟着母亲,七岁时到父亲身边读书。这些年一家人总是分隔两地,相距三十公里,遥遥相望。等他从老家出来我已经到县城过寄宿制生活了,相伴的时间太少,童年的快乐那么短暂。我不止一次跟父母聊起两地分居的话题,他们的答复出乎意料的一致:家里的地不能丢,吃的粮食、用的零花,包括学费都出自庄稼收成。直到母亲退休才脱离农事,地包租给了别人。我结婚有了孩子,母亲便和父亲搬到我这里一起住,那两年是和他们相处最多的时期,胜过了从前的十几年。弟弟大学毕业,父母便离开我选择跟弟弟一家生活。逢年过节,周末只要有空,我都要拖家带口去看看父母,团团围坐的时候,久违的幸福感满满地充溢在周身。
母亲的任劳任怨,庇护着我和弟弟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即使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她依然用最大的努力保障了我们的温饱和体面。她在农村教学岗位上一呆就是四十年,四村八镇的老老少少几乎全是她的学生,默默无闻但有口皆碑。我试图用自己的思维去揣度母亲,苦难的岁月里这把无形的大伞呵护着幼苗茁壮成长。也许这就是人生,主观的臆测如镜中花、水中月,沧海桑田才是人间正道。
新闻推荐
精准把握要义要求学以致用坚定推动改革落地落实(上接01版)要厚植事业情怀,压紧压实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依法决策,加强工作调...